臺北春日祭孔320登場,由木柵博嘉小學生演繹全新的佾舞。
臺北春日祭孔使用的祭器,依據傳統考證全新制作,為今年參觀祭孔的重點之一。圖片來源:今日新聞
中新網3月18日電 綜合臺灣“今日新聞”報道,臺北孔廟一直是島內外旅客參訪的重要文化古跡,即將于20日舉行的“2010春日祭孔”,有別于傳統秋祭,以更年輕活潑的型態呈現釋奠古禮文化,新的佾舞與團隊,新的禮、樂、祭器將為平日寧謐的空間注入躍動生命力。
作為孔子嫡裔奉祀地,目前的臺北孔廟為1925年由興建艋舺龍山寺的泉州名匠王益順設計建造,是臺灣規模最大之典型閩南式木構建筑,位列三級古跡。建筑之外,臺北孔廟持續80余年的釋奠古禮文化保存與傳承發展,也受到島內外人士的重視,每年的秋季祭孔大典,常見大批海外友人前來參觀。
遵循古制,臺北孔廟于2008年重啟“春日祭孔 躍動儒風”的釋奠古禮,為了有別于秋祭,彰顯春天勸學勤學、尊師重道的意涵,與季節的活力躍動,“春日祭孔”在一貫的莊嚴典雅中,注入更多創新的活力,并以年輕學子擔任多數的祭儀工作,讓傳統儀典的精髓得以藉此傳承發揚。
今年的“春日祭孔”進入第3個年頭,注入更多創新的元素。儀典中最引人注目的“佾舞”,首度由臺北市木柵的博嘉小學擔綱演出,敦聘致力“雅樂舞”(佾舞為雅樂舞的支流)研究30余年的陳玉秀教授親自指導,陳教授以“頖宮禮樂疏”為編撰藍本,融合身心律動平衡的概念,為這群完全沒有經驗的孩子“量身打造”出今年全新的佾舞,在昨日于孔廟舉行的記者會中,贏得滿堂驚艷的喝彩,成為記者會最吸睛的團體,連傳統擔綱演出祭孔佾舞的大龍小學,也為這群成軍2個多月的“博嘉佾生”的演出深表贊賞。
儀典中除了最早進場、最晚退場的“佾生”之外,擔任儀禮程序進行引導的“禮生”由臺北明倫高中學生擔任;“樂生”由南門初中音樂班學生擔綱,演奏孫瑞金老師全新創作的春祭三獻禮音樂,同時儀典中吟唱詩歌的“歌生”則由西松小學童擔任;“獻饌”與“撤饌”則由開平餐飲學校學生擔任,根據孔子飲食哲學,采用時令與本土食材研發的27道饌品,也由他們制作。
盛裝春季祭孔27道饌品的“祭器”也是今年考證傳統進而全新制作的,其中包括鐙、铏、簠、簋、籩、豆和胙盤等共計189件。
彰顯創新、年輕之外,今年的“春日祭孔”也強調“國際化”,邀請了韓國成均館大學“舞蹈為藝術團”來臺表演孔子舞蹈,由舞者扮演孔子與弟子們,全程用柔和的動作營造孔子教授“仁”之意境,這項表演將在明天上午10點于臺北市府2樓舉辦的“孔廟與祀典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中首演,同時,島內表演“佾舞”的團體,包括臺北市大龍小學、臺北市博嘉小學、臺南市忠義小學、臺北民族舞蹈團,也將陸續登臺演出。
上述這些演出團體,也將在3/20的春日祭孔大典之后的“依仁游藝嘉年華”中再度獻藝,當天還有桃園東門小學與南投草屯小學的佾舞團加入。
春日祭孔的儀典之外,“世界的孔子︰孔廟與祀典”國際學術研討會還將在21日、22日于臺北福華文教會館進行2天的學術交流對話,與會者包括臺灣與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地的學者團體。
即將舉行的“春日祭孔、躍動儒風”釋奠祭禮,除了全新的六佾舞、歌樂,獻饌的祭器也是全新依循傳統考證以手工打造,并融入創新的設計感,呈現儒學文化新形象的一環。
祭器之造形是以臺北市孔廟現今秋祭釋奠祭禮之祭器器形,及山東曲阜孔廟致贈禮器文物之器形為參考,并考據文廟丁祭譜中禮器之形制尺寸,以進行器形之設計,而展現春祭祭器之傳統創新及現代性,呈現不同于秋祭之禮儀形式。
祭器由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鞏文宜、柯有政、簡魁男等分別以現代造形、紋飾裝飾及器形新釋為設計方向,全數采用陶瓷制作,考慮祭器的用途,也兼具食器的功能,同時經由陶瓷材質與上釉技術的光亮、消光、霧面、針孔、麻點、凝縮等變化特色,打造出溫潤典雅的古樸質感。
這些祭器的設計完成,不僅可用于春日祭孔典禮,也是一項文化創意產品的延伸,未來或可如同臺北故宮文化創意產品一般,發展成相關的創意商品。
[ 責任編輯:王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