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來自德國的嘉賓正在首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活動之一的“千人品茗”活動上,與上千名來自海內外嘉賓共同愉快感受茶藝。“和諧海西·千人品茗”活動共有兩場,在泉州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內舉行。 中新社發 張麗君 攝
中新社泉州2月27日電 (詹托榮)福建是茶的發祥之地,茶是福建的吉祥之寶,“茶緣”是福建與臺灣難得的又一緣。早年前,福建人穿越海峽,開山辟地,披荊斬棘,讓烏龍茶飄香寶島,成為兩岸血脈相連的歷史見證和情感紐帶。
文化同根,茶香同源。2月27日,在福建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同文、同種、同根生》巨幅爆繪壁畫下,來自海內外的上千名茶友坐在具有閩南特色的八仙茶桌前,品福建名茶,賞茶鄉民俗表演,共話源遠流長的兩岸茶緣。
“福建和臺灣的茶緣很深厚,兩岸民眾都有飲茶的習慣。”前來參加此次“千人品茗”活動的臺胞劉學琳表示,大量的臺灣茶品種是從福建帶過去的,現在臺灣和福建的茶俗、制茶技術如出一轍。
而長期居住在美國的臺胞劉玉薇在得知福建泉州要舉辦“千人品茗”活動后,和家人慕名而來,劉玉薇說:“我已經有段時間沒有回臺灣了,現在喝著福建的茶,聽到閩南話,有種回家的感覺,很親切、很溫暖。”
福建安溪縣是臺胞重要的祖籍地,也是中國烏龍茶之鄉、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具有千年的產茶歷史。早在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福建安溪鄉民就開始入墾臺灣,選擇有山有水,地形與安溪相似的地方拓荒種茶;清嘉慶三年(1798年),大量的安溪人移民臺灣,并帶去茶苗,也帶去了安溪的茶俗;清咸豐五年(1855年),安溪人林鳳池率先把烏龍茶引入臺灣,種植在臺灣凍頂山,相傳這就是臺灣名茶凍頂烏龍茶的起源。
據介紹,在清光緒22年(1896年),安溪大坪鄉福美村張爾妙、張爾乾兄弟將安溪鐵觀音茶苗引入臺灣,在臺灣木柵區樟湖山種植成功,從此,木柵鐵觀音聲名遠揚,成為臺灣鐵觀音的主要產區。
如今,在臺灣2000多萬人口中,60%以上的臺灣民眾有著飲茶的習慣,并且以烏龍茶為主。隨著茶樹種植的傳入,福建一些茶俗也慢慢傳入臺灣,至今,臺灣仍保持著“以茶代酒”的待客習俗,在大陸流行的茶王賽、茶藝、茶歌茶舞等茶俗也仍在臺灣不斷地演繹和發展。
在茶葉的制作上,安溪西坪人王義程在臺灣對從家鄉傳到臺灣的烏龍茶制作技術進一步加以改進,創造出臺灣包種茶,并在臺北縣茶區大力倡導和傳授。
閩臺“茶緣”同根,源遠流長,茶業界優勢互補,長期相互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改革開放以來,臺商已在福建創辦茶企60多家,還在漳浦、漳平、安溪等地開發高標準茶園5萬多畝。同時,臺灣茶業生產技術、加工機械以及包裝、市場營銷入閩,福建茶葉也行銷臺灣,大大促進了閩臺茶產業的發展。
[ 責任編輯:王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