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金門正站在發展的轉折點上,我們必須與時間賽跑,建設、建設、再建設。” 李沃士語速不快,但很堅定地對記者說。
初見金門縣新任縣長李沃士,其純樸、平和、務實的工程師特質,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1月8日,李沃士在他的辦公室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職才十幾天,且新的縣府團隊尚未到位。但對家鄉金門的未來發展,李沃士早有了明確的思路。
定位為“觀光休閑島”
在去年底舉行的金門縣長選舉中,人稱“高粱之子”的李沃士脫穎而出。他在選舉中提出,把“讓金門成為一座國際休閑觀光島嶼”作為施政總目標,備受海內外百萬金門鄉親的矚目。
“首先,我們要對金門未來發展有明確的定位——觀光休閑島。”站在《金門與廈門地區關系圖》巨幅地圖前,李沃士給記者“指點”起來。
之所以做這樣的定位,李沃士認為有幾個利基。首先,長久以來金門比較完整地保留了閩南文化,無論是風情民俗,還是建筑形制,都非常有特色。其次,絕無僅有的戰爭遺存,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兩岸對峙,作為前線,金門遍布各種軍事設施;如今戰爭遠去,硝煙散盡,當年的軍事設施成為重要的觀光資產。第三,金門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青山綠水,碧海金沙,讓人留戀往返。
李沃士說:“這個季節,就是賞鳥的好季節,因為有許多候鳥南遷到此越冬。類似這樣的資源,是別的地方無法復制的。”他說,金門島南海岸的金色沙灘,還是原生態,我們打算開發利用,將此打造成觀光度假勝地。
李沃士出生于金門清貧農家,從小就跟著父親下田,看著滿壟剛吐新綠的高粱,小沃士總是期盼它們快快長大,因為他知道,當高粱田像熊熊火把般結滿穗子,就是該收成的時候了,也是全家難得能吃飽飯的時候。雖然自己沒上過學,日子艱難,李沃士的父親卻把孩子的教育當作第一等大事。而父母親的含辛茹苦,也是李沃士上進的最大動力。這個高粱田里長大的孩子,不負父母期望,一路專心苦讀,終于出人頭地。成功大學畢業后,李沃士長期在臺灣的“中國鋼鐵公司”工作。雖然遠離故鄉,但是李沃士的心田卻永遠種著高粱。
40年后,在人生的關鍵時刻,李沃士又選擇回到故鄉,為家鄉服務,以感恩之心回報桑梓。
打造“金廈生活圈”
“我們要打造金廈生活圈。”李沃士說。“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給金門帶來了發展機會,我們會抓住這個機會。”
金門和廈門的港口相距僅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鐘就到。李沃士說,現在,金廈兩地往來非常便捷,許多金門人穿著拖鞋、短褲就跑到廈門,在那邊吃個飯,買點東西,然后溜溜達達地回到金門。如今,金門15000戶居民中,有8000多戶在廈門買房置產。“將來也希望有一天,廈門人也能將家安在金門。”
“小三通”實現近10年來,“金廈共同生活圈”逐漸成形,金廈“兩門”已在各自領先的工商業、休閑觀光、文化資產和海洋生態領域,發揮著互補、共榮的功能。
李沃士說:“這是不可取代的優勢,只要繼續往正確方向前進,仍可緊握歷史契機。金門處處閩南風,與閩南等地深厚的地緣、文緣,必將織結金廈商緣。”
他認為,金門的發展離不開廈門,金廈各具優勢,兩地之間可以建立一種“同一區域、分工合作”的競合關系。廈門可以高度發展商業和其他產業,金門則可以建設成為廈門的“后花園”,成為觀光休閑、旅游度假勝地。現在每年有上千萬的游客到廈門,如果這上千萬游客中的1/10順游金門,那將給金門帶來多么驚人的助益。“所以我們要朝這個方向努力,做好大陸游客這篇大文章。”
李沃士透露,除推展觀光休閑,兩岸還可以攜手推進文化創意產業,推進教育合作與交流。目前,金門技術學院正在進行升格為金門大學的準備工作,而金門大學的成立,將為加強金廈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一個平臺。李沃士表示,兩岸交流,教育文化交流是重要一環,金門歡迎陸生來金門就學。
打造“金廈生活圈”,金門自己的事情要先做好。李沃士透露,延宕多年、連接金門島和烈嶼(小金門島)的“金門—烈嶼”大橋今年將開建。大橋建成后,將使金門整體優勢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
進一步打好“僑牌”
金門與廈門面積相當,雖然常駐人口只有5萬,但海外的金門人卻有80萬之眾,是名副其實的“僑鄉”。金門華僑不僅數量多,對家鄉建設支援也大。據不完全統計,金門至少有130棟僑資興建的洋樓。這些建筑中西合璧,融合了南洋的樣式和閩南傳統民居形式,有鮮明的僑鄉特色。
面對豐富的僑鄉資源,記者特意問道,對金門來說,有無打“僑牌”的打算?李沃士說,這些金門籍僑胞都是金門發展的寶貴資源。以前,這些僑胞經常通過各種方式回饋鄉里,有人捐資助學,有人投資經商,這些善行義舉讓人感佩。今后,我們將繼續做好與海外金門籍僑胞的溝通和聯絡,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吸引他們回鄉參與建設。
“我們要善用僑務資源,為金門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李沃士說:“我要把自己工程師的訓練和專長,奉獻給金門這塊土地。”他要以行動實踐他的諾言,實現他的理想,為金門的發展插上飛翔的翅膀。(本報臺北1月12日電 記者 吳亞明 聶傳清)
[ 責任編輯:陽艷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