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3月2日,鄭欣淼(左)與周功鑫共同展示故宮博物院贈送的宋朝趙昌的《寫生蛺蝶圖》復制品。當日,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與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在臺北故宮就兩岸故宮加強合作等進行了會談,并就實質性合作達成八項共識。新華社記者 王妍 攝
新華網北京11月4日電題:從琺瑯瓷到西洋鐘:兩岸專家聯手破解故宮珍寶之謎
新華社記者 劉暢
相望于海峽兩岸的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共同典藏著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宮廷珍寶。今年以來,兩岸故宮打破60年來的“堅冰”,達成合作共識。兩岸故宮人攜手踏上破解中華瑰寶之謎的合作之旅。
出入北京故宮管制區的臺北故宮人
今年7月中旬,臺北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陳東和博士,帶著“古陶瓷的科學檢測”和“清代宮廷鐘表的保護與維修”兩大課題走進了北京故宮。
盡管常常頭頂炎炎烈日,或被“桑拿天”蒸得汗水淋漓,41歲的陳東和每天欣然享受著騎自行車在北京故宮那些紅墻青磚的“御道”間,悠然而過的感覺。
“我很幸運能夠成為60年來第一個拿到北京故宮內部工作區通行證的臺北故宮人,這是過去不敢想象的事。”陳東和說。使用這張磁卡通行證,他可以任意進出故宮的文物修復工作室以及實驗室等管制區。
今年3月,兩岸故宮博物院院長實現了60年來首次互訪,雙方共同宣布建立包括“研究人員互訪”等在內的交流機制。今后每年,兩岸故宮將各自選派1至2名研究人員,到對方單位參與合作研究。
擁有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文化遺產保護等多學科研究背景的陳東和博士,成為首位來到北京參與兩岸故宮合作研究的臺北故宮人。
他對記者表示,此次選擇的“古陶瓷的科學檢測”和“清代宮廷鐘表的保護與維修”兩個項目,是臺北故宮目前非常關注與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在這兩方面,北京故宮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
這是10月6日在臺北拍攝的清雍正瓷胎畫琺瑯黃地芝蘭圖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60年來首度合辦的展覽“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將于10月7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展。參展的246件文物包括檔案、史籍、地圖、肖像、繪畫、書法、瓷器、琉璃、瑪瑙等,其中雍正肖像等37件文物來自北京故宮,展覽將持續到明年1月10日。 新華社發(吳景騰 攝)
小小陶瓷碎片透露皇家秘密
曾經居住著清代嬪妃的故宮延禧宮,如今辟建有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這里擁有世界一流的用于材料分析與檢測的先進儀器,是大陸屈指可數的能觀測到古陶瓷原子與分子尺度的實驗室。
陳東和的合作研究者,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主任苗建民告訴記者,用現代精密儀器對古陶瓷進行成分分析,有助于對古陶器做出更加精準的鑒定,并為再現失傳的古代燒瓷技術提供基礎。
臺北故宮收藏的25000多件瓷器大約有95%來自北京故宮。這些陶瓷珍品匯集了汝、官、哥、定、鈞宋代5大名窯的代表作,以及大量明清官窯精品。被稱為中國古陶瓷頂峰時期的康、雍、乾琺瑯彩瓷器,臺北故宮就收藏了300多件,占全世界存量的絕大多數。為了進一步揭示中國古陶瓷燒制工藝的奧秘,臺北故宮的文物科學實驗室也陸續增購新的檢測儀器,計劃對古陶瓷進行更多的分析研究。
“琺瑯瓷工藝曾長期被清代宮廷所壟斷,這一技藝在乾隆朝以后便逐漸失傳了。對琺瑯瓷工藝的研究,是目前臺北故宮的重點研究課題之一。”陳東和說。而他目前正在研究的課題,正是對琺瑯瓷顏料來源與使用狀況進行分析。
在這個實驗室中,陳東和與北京故宮同事使用拉曼光譜儀對北京故宮提供的古陶瓷樣本進行了檢測,研究其相關的成分與分子結構。
“盡管只是一小片碎片,在光譜儀下卻透露出豐富的信息,包括陶瓷原料和燒制工藝技術等。”陳東和表示,兩岸故宮的實驗室未來若能在一些共同的議題上建立合作關系,將有助于解開許多陶瓷工藝之謎。
[ 責任編輯:陽艷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