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組織者說,首屆“兩岸鄉村座談”活動力求推動兩岸農業交流深入基層,促進臺灣的農業、漁業重點鄉村和基層農業合作組織與大陸鄉村及農業專業技術組織加強聯系和溝通,進一步實現兩岸農業的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兩岸農業交流開啟最基層直接合作新時期
在此次活動中,大陸7省27縣(區)的30個鄉村將與臺灣12縣的27個鄉村結成對子,開展信息溝通、人員往來、項目對接等形式的交流與合作。組織者稱,這是兩岸鄉村首次以結對子模式開展合作,將使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真正深入到基層”。
此次“兩岸鄉村座談”活動還將把兩岸農業合作從高層往來、技術交流和產業合作的階段,推向兩岸基層農民直接交流、兩岸基層鄉村直接合作的歷史新階段。此次活動,將是臺灣農民特別是中南部農民首次集中、大規模到大陸參加交流活動。
另外,在此次活動中,兩岸農業主管部門人士和專家學者將首次直接面對兩岸的基層農民,共商農業發展大計,特別是如何共同應對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威脅。
農業發展的基本力量是農業生產者,而兩岸農業交流歸根到底是農民與農民的交流。為順應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大陸有關部門把著力點放在探索建立兩岸農業基層合作長效機制上,并為此進行了深入調研,包括聽取臺灣相關組織和基層農民的意見。
建立“兩岸鄉村農業對口合作機制”這種全新的兩岸合作形式是2008年提出的。同年6月,由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牽線促成,臺灣高雄縣農會與貴州黔西南州農業部門正式建立了對口合作關系,通過技術交流和項目合作加強聯系和溝通,這為兩岸農業開展更廣泛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據組織者說,今后雙方擬定期在兩岸輪流舉辦“兩岸鄉村座談”活動,力爭將其發展為兩岸鄉村長期、穩定的溝通平臺和兩岸農民直接交流交往的固定品牌,不僅深入推進兩岸農業交流合作,亦增進兩岸基層同胞的相互了解、拉近彼此的親情,更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產生持續的積極影響。
四大交流構筑兩岸農業合作廣闊平臺
回顧兩岸農業恢復交流與合作的歷史,技術交流、展會交流、信息交流、人員交流“四大交流”,在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88年開始恢復的兩岸農業交流,起始階段僅限于技術層面交流和相關組織溝通。隨著農產品貿易的逐步興起,交流也多表現為臺灣農產品生產者通過貿易商與大陸消費者之間建立一種間接交流,而這些中間貿易商幾乎都是大陸企業。
2005年以后,為了推動臺灣農產品尤其是水果在大陸的銷售,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陸續舉辦了一些有影響的展銷會。正是在這些展銷會上,臺灣農民開始同大陸的消費者直接接觸,從而比較真切地了解了大陸的消費市場。
在信息時代,兩岸農業的交流與合作同樣離不開信息的交流。經過多年的努力,兩岸相關部門之間已建立多種成熟的信息溝通渠道,并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在禽流感爆發等特殊時期,兩岸通過這些渠道及時地通報疫情情況,為有效防治疫病蔓延和擴散提供了必要支持。
然而,正當交流不斷擴大之時,兩岸業內人士也意識到:只有兩岸農業生產者直接參與和推動的交流合作,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交流與合作,才是更高、更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
2006年,臺灣農民迎來在大陸耕耘的美好時節——臺灣農民創業園應運而生,這不僅為臺灣農民直接到大陸創業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而且在園區“創業”的過程中,臺灣農民開始實質接觸大陸農民。另外,在9年前,大陸還開始批準設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以促進海峽兩岸農業經貿發展、擴大農業合作。
目前,大陸在14個省份設有9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15個臺灣農民創業園,并已形成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相互銜接的試驗區和創業園系統,產業布局更趨優化,逐步由大陸東部向中部、西部區域拓展,所覆蓋面積已超過臺灣本土面積的8倍,適于農業生產的面積超過臺灣適于農業生產面積的20倍。
截至去年底,進入園區發展的臺資農企已達4800多家,占在大陸臺資農企總數的約81%,實際利用臺資55億美元,占臺資投資大陸農業實際金額的約79%,而且很多項目都屬于外向型產業,很多投資者都是臺灣基層農民。為了幫助這些在大陸創業的臺灣農民提升抗擊國際金融危機的能力,大陸有關部門已經實施和正在研究實施包括融資、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等在內的各種幫扶措施。
此外,大陸對臺灣水果檢驗檢疫準入品種已達22種,對34種臺灣產農、漁產品正式實施進口零關稅措施。兩岸的農產品貿易額迅速攀升、技術合作逐步深入。這種源于互補、主要由民間需求推動的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正進入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階段。
兩岸共襄中華農耕文明
中華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同文同種的海峽兩岸,在歷史長河中,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農耕文化。同出一脈的兩岸農業,孕育了博大精深的農本文化,并使其成為兩岸同胞共同守護的精神家園。
農業交流與合作的文化和教育命題,已被兩岸農業界多次提及,成為彼此間最新、最重要的共識。不斷推進兩岸農業交流合作,不僅有助于對雙方農村鄉土文化的建設和保護,更可以增進兩岸基層同胞的親情,加深相互了解,促進彼此融合,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增加精神基礎。
2006年6月,臺灣青年學生參訪團一行33人應邀到農業部參觀訪問。他們對能否參與大陸的獸醫、畜牧等專業考證非常關注。有關部門獲知這個需求后,立即著手研究,并很快作出決定,對臺灣同胞開放大陸有關證書考試。
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歷經20余年的開展,產生的效果已經遠遠超出對彼此農產品的認識和單純的技術合作,而是擴展到了更加廣泛的范疇,讓兩岸基層民眾在交流中相互了解,在合作中彼此溝通,并建立起深厚的情誼。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魏露芩說,兩岸的人、兩岸的農作物,都有血緣關系。臺灣現有的很多農作物品種都是由大陸傳過去的,而臺灣也對大陸的新作物引進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立文曾作過如此總結:“和合思想”是中華民族自我發展和追求和諧生活的精神支柱。
如今,這種取自《論語》的思想在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中正不斷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