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一個曾經陌生的詞匯,正漸漸深入人心。
前往福州長樂機場的航班剛一落地,機艙內就響起空乘人員親切的聲音,告訴您已來到了海西。
在資本市場上,海西板塊屢屢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投資者對海西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和期待。
在福建,從特區到老區,從沿海到山區,從城市到農村,全省上下議海西,爭先行,豪情滿懷,干勁沖天。
……
6月中旬,記者踏上火熱的八閩大地,被這里洋溢著的生機和希望深深感染。
中央關懷,八方支持,海西戰略內涵在深化
一灣淺淺的海峽,連接東西兩岸。大海見證了海峽西岸不平凡的發展歷程。
5年前,海西戰略構想提出,凝結福建歷屆領導和廣大干部群眾持續探索實踐的心血;今天,《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發布,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形勢下,立足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使海西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這5年,國家對海西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
2006年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考察福建時,語重心長地叮囑,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抓住國家繼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推動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
此后,在海西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刻,黨和國家領導人都來到福建,指導發展進程。海西5年,傾注著中央領導始終如一的高度重視與親切關懷。每一句叮嚀,每一個囑托,都成為福建人民上下齊心、奮勇向前的強大動力!
今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指出,在當前兩岸關系出現重大積極變化的新形勢下,應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進一步發揮福建省比較優勢,賦予先行先試的政策,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促進福建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呼百應,共同推進。國家各部委認真落實中央扶持海峽西岸發展的決策,目前,已有60多個中央部門和央屬企事業單位與福建簽署相應紀要、協議,從規劃布局、項目建設、口岸通關、金融服務等方面,為海西發展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這5年,海西戰略的內涵不斷深化——
海峽西岸經濟區北承長三角,南接珠三角,東臨臺灣,西連內陸,它的獨特區位優勢與輻射集聚效應不言而喻。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主體,福建對海西戰略的思路日漸清晰。正如省委書記盧展工所說,要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和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海西正朝著這一目標堅定前行。
一個新的科學發展增長極正加速形成。福建9個設區市,加上周邊的廣東、浙江、江西三省11個城市,這“9+11”所組成的區域經濟聯盟合力共進,發展勢頭強勁。2008年,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總量增長12.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6個百分點。
兩岸人民交流合作日益緊密。5年來,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對臺交流合作上始終走在前頭。兩岸“三通”實現新突破,沿海與金馬澎“小三通”航線成為兩岸人員直接來往最便捷的通道,2008年客流量突破百萬人次。閩臺經貿合作再上新水平,產業對接步伐加快,臺灣百大企業在閩投資已增加至40多家。“海西論壇”成為對臺政策的重要發布平臺,今年更名為“海峽論壇”,層次進一步提升,影響進一步擴大。
這5年,海西建設的效果日益凸顯——
與5年前相比,2008年,福建生產總值翻了一番,跨過萬億門檻;財政總收入增加3倍。5年間,福建的主要經濟指標增長均高于改革開放30年年均增長速度,是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經濟社會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之一。福建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提升。
夯實基礎,產業聚集,海西發展提速上臺階
平潭島,我國第五大島,福建第一大島。站在前往平潭島的渡輪上望去,寬闊的海面上,平潭海峽大橋已雄姿初現。施工人員告訴我們,2011年春節前大橋就可通車,到時,半小時的輪渡將被兩三分鐘的車程所替代。
其實早在1991年,平潭海峽大橋就有規劃,卻因種種原因而耽擱。長期以來,百姓出行不便,經濟發展受限。借著海西建設的東風,大橋終于在2007年正式動工。
平潭海峽大橋的經歷,恰是福建基礎設施建設的縮影。福建多山,工程建設難度可想而知。“橋連橋,隧連隧,福建修一公里高速公路的成本,是平原地區的兩三倍。”正因為此,福建公路、鐵路建設一度雙雙滯后,不堪重負。
投入補欠賬,瓶頸變支撐。“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基礎設施建設搞上去。”5年來,福建省基礎設施投資超過以往50年總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打開山門,八方縱橫。如今,福建的鐵路出省通道增至4條,溫福、福廈、龍廈、廈深、向莆五條快速鐵路正在加快建設,到明年,福建省內的鐵路里程將達到2500公里以上,出省通道增至6個以上;高速公路建成了主干網,通達所有設區市。現代化的交通系統,催發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高速運動,將福建與其他省市緊緊相連。
[ 責任編輯:陽艷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