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左)與黃光男交換禮物。姚小敏攝
建筑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這些散落在寶島各處的建筑古跡,傳遞了什么樣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密碼呢?11月25日至26日,“第一屆海峽兩岸南系古建藝術研討會”在臺北舉行。中華文物交流協會會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率領20名大陸專家學者訪問團專程與會。
歷史留下的痕跡
南系建筑,乃相對于“北系”而言。北系建筑系統主要指大陸北方建筑體系,如華北古建,其影響范圍及于日、韓;南系建筑系統,則以閩越建筑體系為主,流傳范圍播及金門、馬祖、澎湖、臺灣本島及南洋一帶。
此次研討會的主辦者、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黃光男說,臺海歷經數百年的大陸移民潮,在移民傳布的路線上,充滿了古泉州、漳州、潮汕等原鄉古民居。這些都是歷史留下的痕跡。
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也是此次研討會主辦者之一,談及舉辦研討會的緣起,董事長沈慶京說,兩岸南系古建筑與裝飾其上的工藝美術,繁復而精美,是世界上難得的建筑藝術瑰寶。但是,因這些古建多采木材結構,加上氣候潮濕多雨及城市發展等的影響,近年來面臨危急存亡之際,亟待兩岸學術界、實務界更密切的互動,共同研究,共同維護,共同以經驗和學術能力保存老祖宗遺留的豐富遺產。
研討會上,兩岸專家學者就古村落調查、古建名詞匯編、古建建筑形制、故宮及民居古建維修、匠師口訣傳承、傳統吉祥圖案運用和地震區域內古建保護等專題,進行深入探討。單霽翔在研討會上以“中國文物建筑保護中的‘不改變文物原狀’”為題發表了專題演講。
專家指出,臺灣的傳統古建筑,多是數百年來隨大陸閩越移民跨海而來。最初無論是形制、工匠、工料都從故鄉運來,因此處處與大陸原鄉大同小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渡海先民因應本地環境、民俗及氣候等特性,在傳統中不斷學習與發展,逐漸豐富了原有的南系傳統建筑的工藝風貌。
盼兩岸故宮辦聯展
此次研討會,令人關注的還不只是研討會本身。
11月23日,應沈春池文教基金會邀請,單霽翔率領大陸專家學者訪問團一行20人抵臺訪問,這是十幾年來,大陸文物界來臺層級最高、規模最大的訪問團。
訪問期間,單霽翔一行除了出席“兩岸南系古建藝術研討會”,還將參觀考察島內的博物館建設、古跡及遺址保護等。
抵臺第二天,單霽翔一行即參訪臺北故宮博物院。拜會院長周功鑫時,單霽翔表示,希望兩岸的故宮加強學術交流,互相借鑒,也期待臺北故宮博物院創造更多的成功經驗,可以讓全世界的博物館分享。周功鑫說,臺灣明年將開放大陸學生來臺求學,希望有更多大陸學生來臺進行博物館方面的學習和研究,促進兩岸在這一領域的相互交流與借鑒。
那么,臺北故宮有沒有可能到大陸辦展覽呢?
單霽翔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是個很敏感的話題。我和周院長沒有談及。但是,我們談到兩岸故宮聯合辦展的問題。
單霽翔說,北京故宮可以先來臺北,舉辦兩地故宮聯合展覽。至于如何推動此事,我建議,第一,先從研討會開始,比如,就兩岸故宮收藏的同一類型文物進行學術研討,不一定有實物,旨在讓兩岸故宮加強溝通交流;第二,兩岸故宮可合辦專題展覽,如三希堂法帖展覽,一定很轟動,這樣由小到大,逐漸做起來。
支持兩岸聯合考古
單霽翔一行的訪問行程豐富而緊湊。11月26日,單霽翔連續參觀了“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十三行遺址等等。
談及感受,單霽翔表示,我是第一次來臺灣。以前對“史語所”、十三行遺址都有一些了解,但是,看過以后,最突出的感受是,兩岸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加強合作的空間非常廣闊。
單霽翔說,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史語所”遇到一個專家,研究羌族的,他已經去過四川幾十次,那些羌族村寨的百姓對他都很熟。
最近,“史語所”的殷墟研究專家受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邀請,赴河南安陽參加殷墟考古發掘80周年紀念活動。這是海峽兩岸最權威的殷墟研究機構首次公開進行學術對話。
記者問,臺灣專家還能回到殷墟考古嗎?單霽翔表示,兩岸聯合進行考古調查與研究沒有任何問題。
殷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參照點。雖然殷墟已經發掘了80年,但仍只呈現了冰山一角。共同破解殷墟“謎題”、探尋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悠遠脈絡,是兩岸學者共同的責任。(本報臺北11月27日電 記者 姚小敏 孫立極)
[ 責任編輯:陽艷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