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臺北8月23日電 題:從“兩門炮戰”到“金廈生活圈”——寫在“炮擊金門”戰役50周年之際
新華社記者陳鍵興 秦大軍
“你是炮火中死去的幽魂嗎/回來巡視你駐守的碉堡/這碉堡其實如你荒廢的身體/你寄居后驀然離去/如今/這碉堡是一個休閑寄居的旅店/炮聲是對岸中秋的煙火/無須驚嚇/你的故鄉也許就在對岸的鄉村……”
這是臺灣詩人詹澈筆下的金門長寮碉堡群。1958年的“炮擊金門”戰役(臺灣方面稱“八二三炮戰”)到今天整整過去了50年。“金門廈門門對門、大炮小炮炮打炮”的歷史一頁已經翻過,代之以“金廈生活圈”的美好繁景。這座位于閩南沿海的小島在“小三通”的作用下正躍升成為兩岸交流的“先鋒”。
記者不久前赴金門采訪,晚間和當地友人來到海岸邊上一處已經開放觀光的軍事堡壘。曾幾何時,這里負有監控大、小金門間金烈水道的戰備防務,而現在已經開放觀光,也是不少金門人夏夜納涼之所。夏夜的海風習習,海的這邊,一對對年輕的戀人低聲耳語,而海的那邊,廈門的夜景清晰可見,一片璀璨的燈影竟是那么的近。
這個小島只有4萬人口。島上隨處可見棄用的碉堡,不少地方還豎立著“小心地雷”的警示牌;海灘上的反登陸樁和田野上的反空降樁,一行行一排排,觸目驚心,卻早已沒有了實際的用途;開放觀光的坑道和哨所等工事里還留有“瞄不到不打,看不到不打,打不到不打”之類的標語,成為了游人留影的背景。在金門,半世紀的歷史就是這樣以一種“戰爭博物館”的情狀默默地呈現著。
連日來,金門舉辦了多項紀念活動,反思戰爭歷史,表達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心聲。不少當年曾參戰的國民黨老兵也來到金門,“八二三戰役戰友協會”理事長呂芳煙感慨地說,回想50年前戰爭的慘烈,迄今仍感到心痛鼻酸。現在海峽兩岸已經通了,讓人很高興,希望大家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追求永久的和平。
“我們不要再充當擋子彈的角色,我們要的是發展。”從小就生長在金門的陳清寶微笑著對記者說,“當年傾瀉而下的數十萬枚炮彈,造就了‘金門三寶’之一的金門菜刀。現在,彈殼快用完了,但我們不想再要了。”
馬山是金門島與大陸最接近的地方,距離福建的角嶼不過2100米。馬山的觀測站當年是窺探對岸軍事布防的最前線,播音站則長期對大陸開展所謂“心戰”廣播,經濟學家林毅夫曾經就是馬山連的連長。在觀測站的堡壘里,陳清寶指著海面上一艘艘漁船告訴記者,那些都是大陸的漁民。
自古以來,金門與對岸的廈門、泉州之間就往來頻繁,是戰爭造成了半個多世紀的阻隔和多少家庭的不幸。隨著兩岸關系的發展,尤其是在“小三通”實行之后,金門得以持續“松綁”。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金門民眾到廈門投資、置產,去廈門購物、娛樂也成為他們在假日里極為平常的安排,“金廈生活圈”早就先于“兩岸一日生活圈”形成了。
據悉,金門縣政府近日將正式向臺灣當局提案,要求興建金門與大陸之間的“金嶝和平大橋”。而金廈“小三通”的第二條航線也將在31日啟用,單程只需半小時,若搭乘高速游船更只需15分鐘。
此外,金門人還一直在呼吁臺灣當局簡化大陸民眾赴金門旅游的手續。記者了解到,目前到金門觀光的大陸游客人數還不是很多。國民黨金門縣委員會主委江士良告訴記者,目前的手續比較繁復,自然影響到大陸游客的意愿。不過,金門人顯然看好目前兩岸關系發展的良好勢頭,記者所住的飯店剛剛完成裝修,老板正是為了提前做好準備。
金門對擴大兩岸交流的眼光并不局限于經濟領域,金門高中校長蔡錦杉告訴記者,學校正積極規劃與廈門一中建立長期的交流關系。他說:“金門高中的歷史就與廈門集美學村有著淵源。‘金廈生活圈’是全方位的,文化教育領域的交流也有著廣闊的空間。”
50年前的悲劇,50年后的新局,金門走過了意味深長的半個世紀,正鋪展出美好的愿景;反思歷史,把握現實,開創未來,金門的故事述說出了海峽兩岸命運與共的真諦。
[ 責任編輯:陽艷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