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臺北8月23日電題:兩岸專家透視“后奧運時代”大陸經濟走勢
記者 秦大軍 陳鍵興 岳瑞芳
四年一度的奧運盛會將全世界的目光集中在大陸,同時受矚目的還有奧運會后大陸經濟的發展。從2001到2007奧運籌備7年間,大陸經濟經歷了令世人艷羨的高速增長;隨著奧運會的結束,大陸經濟會否因此失去動力進而步入衰退,成為兩岸熱議的焦點話題。
臺灣政治大學會計系副教授康榮寶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奧運會之后,大陸經濟不會走下坡路,奧運投資的效益主要體現在中長期,雖然短期內可能會產生經濟波動效果,但是中長期對于大陸產業與內需市場轉型具有相當程度的正面效應,“奧運所做的投資,既維持了大陸經濟成長,未來也將成就大陸的產業轉型。”
自2007年以來,美國次級房貸危機襲擊全球經濟,在油價飆升、美元貶值等因素影響下,全球通貨膨脹嚴重,物價高漲。康榮寶說,由于北京舉辦奧運會所做的投資屬于擴大公共支出的財政政策,這項政策所帶來的效果,其實有彌補全球經濟困境的權宜性調節結果,同時又可平衡社會所得差距過大,對大陸存在正面的宏觀經濟效益。
奧運會為中國品牌走向世界提供了一個最好的窗口,聯想、李寧等品牌頻頻出現在世人面前,有媒體稱贊大陸品牌“也在爭奪金牌”。“從大陸在奧運建筑物及開幕式的設計中,不難發現,大陸有能力借中國特色發展全球性品牌,并與現存歐美知名品牌商平起平坐,”康榮寶說。
在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李曉超曾就奧運會與中國經濟問題發表觀點。李曉超說,舉辦奧運會對經濟總量較大的國家影響沒那么明顯,其奧運后經濟的發展趨勢主要取決于舉辦國經濟的基本面。
后奧運經濟是否衰減,關鍵是看主辦城市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首爾、巴塞羅那和悉尼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都大大高于北京及亞特蘭大。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中國整體經濟規模大,與奧運相關的投資比重小等都表明中國不會出現“后奧運經濟蕭條”。
島內知名金融機構統一證券表示,北京經濟僅占全大陸經濟總量的3.6%,奧運雖然可能對北京經濟產生影響,但對大陸整體經濟影響不大。而且,大陸目前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基礎建設與城市建設的投資規模正大幅上升,持續推動增加內需的相關政策,預期也將帶動大陸消費成長。“大陸發生后奧運衰退的幾率較低,奧運會后經濟應可持續維持上漲。”
最新出爐的經濟數據顯示了大陸經濟值得關注的新動向:7月份,大陸消費價格指數CPI延續回落態勢,降至6.3%;進出口有所回穩,出口增長較6月份加快9.3%;內需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3.3%達到近年高點,顯示消費正拉動大陸經濟穩定增長。
多位學者對記者說,奧運會帶動了北京及奧運協辦城市的基礎建設、金融服務,有利于當地旅游消費市場增長。北京秀水市場奧運開賽期間交易過億,臺灣媒體感嘆“奧運商機”。”
消費“經濟馬車”逐漸加速,對大陸國民經濟實現均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07年,消費對大陸經濟增長的貢獻率7年來首次超過投資。島內券商群益證券認為,假若未來消費品零售額、固定資產投資持續上揚,且通貨膨脹未進一步上升,大陸經濟可持續維持上漲。
自2001年7月13日北京成功爭取到2008年奧運主辦權,從2001年到2007年,中國大陸平均經濟增長率達到10.5%。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認為,過去7年,中國經濟較快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是儲蓄率較高、城市化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巨大、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市場潛力巨大、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以及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等等,“這些基本動力不會因為奧運會結束而發生改變。”
就北京而言,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盧映川日前表示,奧運會結束后,北京市仍會有一大批項目開工建設,這些項目會按照“十一五”規劃中預定的計劃推進實施,內容涉及交通設施、能源、水資源供給、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教育、文化等諸多領域。
“對奧運前后的發展,我們在幾年前已做了系統的安排和考慮,”盧映川說,“這些政策措施會為未來一個時期北京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重要保證。”
[ 責任編輯:陽艷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