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細雨紛飛。4月2日,家住高雄的林先生帶著太太女兒一早就乘坐泉(州)金(門)海上直航客輪從泉州入境,打算返回祖籍地安溪祭拜先人。70多歲的林先生是第二次走泉金線返鄉,他對記者說:爸爸媽媽的墓地都在這邊,平時都很記掛,清明節當然要過來祭拜了。與林先生同船抵達的肖先生告訴記者,他祖籍惠安,每年清明都回大陸掃墓,以前要經香港繞道回來,從去年開始經泉金航線直接就可以回到泉州。肖先生說他的兒子孫子過幾天也會回來泉州掃墓。
清明將至,連日來,福州長樂國際機場、廈門高崎國際機場、武夷山機場都迎來了大批返鄉掃墓的臺胞。“兩馬”(馬尾、馬祖)航線、泉金(泉州、金門)航線、廈金(廈門、金門)航線這幾天也出現了臺胞入境潮。據泉州邊檢站介紹,3月下旬就有不少臺胞陸續通過泉金航線返鄉掃墓。從3月29日至4月3日,泉金航線入境臺胞總人數近700人,其中僅3月29日當天入境的臺胞就有300余人。據武夷山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科估計,清明期間返回武夷山祭祖的臺胞也將有數百人之多。
飲水思源不忘本
中華民族向來重視“慎終追遠”。清明節祭祖掃墓,表達對祖先的緬懷之情,是中華文明飲水思源觀念的體現。福建作為2300萬臺灣同胞中80%人的祖籍地,每逢春節、清明、中秋等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總是迎來大量的臺灣同胞返鄉,或共敘親情,或祭拜先人,或相慶團圓。
3月28日,在福建漳州云霄縣,來自臺灣的陳姓同胞代表及福建各地臺商協會的代表和福建漳州陳氏宗親一起舉行了紀念“開漳圣王”陳元光的活動。公元669年,陳元光隨父親陳政奉命率87姓3600名家鄉(河南光州固始)子弟兵入閩,開漳立州并擔任首任刺史。鎮守漳州期間,陳元光將中原先進的農耕文化逐漸傳入閩越山區,而后又傳入臺灣和東南亞地區,使處于“刀耕火種”狀態的東南少數民族的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以陳、鄭、林、張、何、呂為主的“87姓將士”也成為后來臺海地區住民的主要姓氏。由于開發治理閩南功勛卓著,陳元光被閩粵百姓尊崇為“開漳圣王”,僅臺灣島就有100多座“圣王廟”。
2007年7月中旬,1000余名臺灣青年回大陸參加夏令營活動,來自臺灣輔仁大學的李孟樺同學說:“北京是一個文化古都,在故宮,我們腳下踩的磚都有600年的歷史。但是一到福建,感覺好像回到家一樣,這里的老人長得就像我的阿媽一樣,說話的口音也都一樣。”
這樣的感覺,這樣的牽掛,原本深植于兩岸人民的文化與血脈之中,任何力量也永遠無法割斷。
明月何曾是兩鄉
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一水相連。福建與臺灣最近距離只有72海里。正如當年連戰返鄉祭祖所感慨的:臺灣和福建可以說是“青山一道共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近幾年,兩岸陸續開通了“兩馬”、“廈金”、“泉金”海上直航航線,為兩岸同胞的往來提供便捷的通道。“兩馬”航線,是在榕臺商返鄉距離最近、時間最省的一條路線。臺胞上午10時從福州馬尾港登船,一個半小時即可到達馬祖,當日下午乘坐在南竿機場等待的航班,最快的當天下午2時就可到達臺灣本島的家。而廈門距離金門,退潮時最近距離僅1.8公里。當地漁民說,只要劃槳1004下,就可以從廈門劃到金門。
但是,由于臺灣當局的原因,大多數臺胞的回鄉之路,卻不得不繞道港澳,花費比閩臺直航多出數倍的時間、金錢和體力。
家住臺中的鄭先生祖籍福州,每年清明都返鄉祭祖。他說,以往回鄉,都繞道香港,要花整整一天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到達福州,太辛苦了。今年,他走“兩馬”線,才幾個小時就到了,感覺真是非常的輕松。他說,當局完全沒有必要人為設置障礙,苦的只有百姓。
泉州邊檢站政委劉景春告訴記者,今年通過“泉金”線入境的臺胞人數比去年同期有明顯增加,主要原因是經過1年多的運行,“泉金”航線已經為廣大臺胞所熟悉,許多祖籍泉州的臺胞紛紛選擇通過泉金航線返鄉探親、祭祖。劉景春說,估計今后通過這一通道入境的臺胞將越來越多。
4月2日11時10分,臺灣復興航空執飛的臺北至廈門的航班順利抵達廈門高崎國際機場,拉開了廈門航點今年兩岸清明包機的序幕。按照兩岸有關方面達成的協議,今年清明包機廈門航點今年將執飛來回8個班次的清明包機航班,其中臺灣復興航空于4月2日和6日各執飛一個臺北至廈門的包機往返航班。廈航將在3日和7日各執飛一個廈門至臺北包機往返航班。
更多的臺胞從春節、清明節等節日包機的便利中產生的強烈期盼是:臺灣當局能順應民意,使兩岸包機不僅節日才有,而是能常態化。(本報記者 江寶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