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31日電 美國《僑報》1月30日發表題為《奧運年的和平統一新思路》的評論文章說,中國人、中文和中華文化所涵蓋的范疇,有利于在當前時期凝聚兩岸同胞的共識,擴大在經濟、貿易、科教、文化等各個層面的交往。只有凝聚共識、化解分歧、消除敵對,才能促成和平發展的局面早日形成,讓兩岸同胞越走越近,和平才能真正實現。
文章原文摘錄如下:
2008奧運年, 北京奧運會受到全世界的關注。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戰略構思和舉措,是否也會因北京奧運會而作出調整?
美國國務卿賴斯23日在會見來訪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時重申:美方堅決反對臺灣當局搞“入聯公投”,并強調美方將繼續堅定地奉行“一中”政策。在去年年終記者會上, 賴斯在談到東亞局勢時特別點出“入聯公投”是一項“挑釁性政策”,將不必要地加劇緊張局勢。這是半年來美國在此問題上最高層級的表態,同樣的話,貴為國務卿的賴斯講出來比內格羅蓬特和比柯慶生更有分量,更有政策內涵。
從模棱兩可到布什總統指責臺灣當局是“麻煩制造者”, 再到國務卿賴斯公開施壓, 從中可以看出美國臺海政策上調整的軌跡。所謂“麻煩制造者”, 其實是一種可輕可重的指責。而賴斯所指“申請以臺灣名義入聯的公民投票是挑釁的政策”,則是明確的政策性指向。這似乎表明美國正式從政策上干預和制止兩岸緊張局勢。
對中方而言,美國的態度轉變表達了一種意圖。當然,美國的做法或許僅是一時之需,但其中蘊涵了臺海局勢朝著新方向發展的空間。
首先,奧運賦予的和平與停戰內涵,要求政治家作出呼應。兩岸若真走到“擦槍走火”的情勢,華府無論以何種方式干預,都是很尷尬的角色。
其次,臺灣海峽不是中東地區,沒有資源值得美國付出海外用兵的風險。反恐戰爭給了美國一些經驗和啟示, 在臺海,其在收益頗豐的環境下,更容易擔當調停者的身份。這種優越性讓美國更愿意只動動嘴皮子,而不作出什么實際舉動。
第三,美國大選年,兩黨都要全力以赴。在奧運會上作和平秀、展示影響力,將是候選者們樂以為之的。
筆者認為, 以人、語言和文化所構成的“三要素”,作為兩岸對話的一種新的邏輯性依據,可能讓兩岸朝著和平統一方向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具體地說,“三要素”是指中國人、中文和中華文化。第一要素:以人為本。人是指所有同胞,無論臺灣人還是大陸人都是中國人。將“以人為本”的人這一要素解釋成中國人最貼切,也可以替換成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等代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名詞,其實質都是體現人這一兩岸和平統一的主體。
第二要素:語言,是指古老而美麗的中文。中文是滋養中華民族生存、思考和發展的語言根基。語言有同一性、優越性,中文所蘊涵的無限豐富的智慧、信息和能量, 成為全體華人交流、交往和情感的基礎。
第三要素:中華文化,這是五千年文明古國的古老文化,同時又是充滿活力的現代文化,是龍的傳人共同高舉的信仰基礎和精神財富。無論是大陸人、港澳同胞,還是臺灣同胞、海外僑胞,都對中華文化充滿熱愛,都有責任為兩岸和解、構建和平發展的關系貢獻一份力量。當今世界,文化的普世價值被廣泛認同。文化要素雖然排在第三位, 但兩岸文化的同源性,將是祖國最終和平統一的關鍵要素。
中國人、中文和中華文化所涵蓋的范疇,有利于在當前時期凝聚兩岸同胞的共識, 擴大在經濟、貿易、科教、文化等各個層面的交往。只有凝聚共識、化解分歧、消除敵對,才能促成和平發展的局面早日形成,讓兩岸同胞越走越近, 和平才能真正實現。(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