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茶與安溪茶同根同源,希望兩岸茶業界能展開新一輪傳藝互動,讓我們茶商茶農賺到更多錢。”獲悉首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在泉州舉行,阿里山的茶商許小姐表達了這樣的心聲。
此次臺灣茶業界組織了當地知名的凍頂烏龍茶、文山包種茶、木柵觀音、阿里山高山茶參加茶博會,一下子占據了近50個攤位。參展的樣式品種以及規模居于歷次兩岸交流之最。許小姐說,雖然她脫不開身沒法到泉州觀摩茶博會的盛況,但她希望明年能有機會到安溪看看“中國茶都”的茶葉市場,向同行請教,爭取有合作的機會。
此次泉州老年大學藝術團訪臺交流,赴阿里山途中,藝術團在許小姐的店中休息,她熱情地泡茶招待大家。高山茶湯色濃,入口醇厚,別有風味,很多游客爭相購買。許小姐樂得眉開眼笑,她說難得碰上懂茶喜歡茶的行家。
藝術團來到阿里山頂時,賣茶的王茗師傅向大家介紹了高山茶的制作工藝。他說這沿襲了安溪鐵觀音的做法。王師傅如數家珍地介紹了臺灣茶二百年前從福建傳入的來歷,他說兩地茶緣深厚,鄭成功開臺后多次移民,大量泉州人入臺,促進了臺灣茶業的興盛,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一個謀生手段。那為什么臺灣茶的品質與安溪等原產地有所不同呢?王師傅說,這與水土有關,也與茶葉品種的改良演變有關。再好的品種經過幾代的演變也會退化。同時臺灣茶業界受日本茶藝影響明顯,近年來臺灣茶業界與韓國、日本茶業界交流頻繁,這也使得臺灣茶風味發生了很大變化。王師傅一番話解開了大家心中的疑問。難怪安溪近年來大量引進臺灣的軟枝烏龍、翠玉、金萱等茶葉品種,這實際上是反過來借臺灣茶品種來改進安溪茶。正是兩地這種雙向交流,互幫互促,使得海峽兩岸茶產業得以共同繁榮。藝術團的莊晏成團長告訴王師傅,臺灣很注重制茶技術革新,安溪茶業界虛心求教,引進了1000多臺套的臺灣包揉機、除濕機、烘干機。同時在冰紅茶、茶餐等茶飲料、茶葉延伸產品方面,臺灣也很值得泉州茶業界學習。
阿里山上賣茶的攤點有十幾攤,這些攤主看到我們在談茶都紛紛圍了上來。他們不約而同地表達了類似的憂慮:一是喝茶的人少了。他們向記者出示一份臺灣茶業界的調查材料:1990年35歲以下的人喝茶的達78%,而2006年已降為45%。二是茶葉價格上不去。臺灣茶葉種植面積達18600多公頃,年產量19800多噸,就業人口9萬多人。但由于喝茶的人減少了,其上等級茶價格每斤只在人民幣500元左右,茶商茶農利潤都薄。聽說泉州喝茶的人多,優質茶每斤如今可賣兩三千元,這些茶商都十分羨慕。三是臺灣的茶藝、茶文化未能形成體系,未能普及開來。而這三者實際上是有機聯系,互為一體的。當泉州鄉親告訴他們首屆海峽兩岸茶博會在泉州舉行的消息時,這些茶商都很高興,希望通過記者表達他們加強與泉州茶業界合作的意愿:希望安溪茶商能傳授茶藝,把茶文化帶到臺灣去,讓更多臺灣人加入“吃茶一族”,促進茶業的再度繁榮興盛。
[ 責任編輯:董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