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金寶樂器公司的鋼琴生產車間內,調音師們正在埋頭調音。再下一層樓,有一個1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間,是整音技師吳寶卿的工作地方。四面都是白色的隔音墻,關上門,立刻與外面的世界隔絕,吳寶卿便開始了她的工作。
吳寶卿就是在這樣的空間里一遍遍嘗試,記錄總結,潛心鉆研,一待就是十六年。
整音是鋼琴出廠前完成音律調整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對鋼琴的最終品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面對鋼琴,我總是力求把每臺鋼琴的聲音做到極致,每臺鋼琴的狀態,音色的處理方法,最終的音色效果,我都是記錄在冊,為我以后的整音處理做保障。”吳寶卿對記者說。
吳寶卿從一個任何樂理基礎都沒有的學徒,成長為國家三級高級技能調律師,這是一個成長與蛻變的過程。
宜昌金寶樂器公司生產的三角琴。
初生牛犢不怕虎
在鋼琴制造行業十幾年如一日,吳寶卿練就一身嫻熟的技藝,成為公司整音工序的核心技術人員,鋼琴的音質處理與觸感調整領域的旗幟性人物。
“其實我在學校的時候學習很好,但是家里的經濟狀況已經不允許我再讀下去了。”吳寶卿回憶起學藝路不禁感慨。1998年,年僅17歲的吳寶卿為減輕家庭負擔,不得不輟學打工。她的第一站就是當時公司在東莞的一個工廠,那時候公司正在起步階段。
“她不教我,我就自己看,自己學。”
吳寶卿當時被分到一個女師傅門下學習,但師傅并不理會她。吳寶卿站在旁邊看師傅操作,比比她做的尺寸,然后在腦子里回憶。
但是和進口鋼琴相比,吳寶卿發現師傅做的還有差距,就私下里自己琢磨,一遍遍的重復。“兩個月后,我調制的第一臺琴做成了,廠長過來一看覺得不可思議,以為是師傅做的。”吳寶卿笑著說。
在公司安排下,吳寶卿到各地分公司鍛煉,最后來到宜昌。這期間,吳寶卿接觸了最初的止音器、鍵盤機械調整、調律和最后的整音四個階段。每一次,都要重新學習。在實踐過程中觀摩別人手法,自己一遍遍嘗試,不斷摸索,實時總結心得。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不會機械地照著培訓師的做法做,因為有些重復的動作在我看來是無用功,只是在浪費時間,我會按我認為合適的方法去做,最后的效果是一樣的。”
“我可能本身性格中就有一種固執,人也死腦筋,要做就要做好”,吳寶卿這樣總結自己的學藝路,“交工的時候我從來不說‘鋼琴我完成了’,而是‘鋼琴我做好了’。”
吳寶卿整音時所用的工具。
困頓中的爆發
學藝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整音是音律調整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吳寶卿在這一階段遇到了工作以來最大的焦慮。
2005年到宜昌金寶樂器公司,正逢公司成立臥式鋼琴(俗稱三角琴)生產線。因為之前整音工作累積的經驗,吳寶卿即被任命為該線的首位中方整音技師,擔任三角琴的整音工作。
當時公司會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方面的專家給員工培訓,一個月來一次。德國第一批專家來的時候,吳寶卿在旁邊觀摩,之后單獨找時間做測試。白天完成基本的生產任務,晚上總結方法和技巧,在網上跟以前的老師交流。“為了更好的理解和摸索,我還主動向公司申請一臺鋼琴搬到家中,根據悟出的方法及時在琴上實踐。”
只自己揣摩,沒有老師指導,如同盲人摸象,做不出效果,吳寶卿慢慢開始焦慮,對工作產生了厭倦。
困頓之時,吳寶卿無意中看到了這樣一句話:“一旦你決定好職業,你必須全心投入工作中,你必須愛自己的工作,千萬不要有怨言,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練技能,這就是成功的秘訣,也是讓人家敬重的關鍵”。
“當時一位之前的工友湖南老木工對我影響很大,他是做模具的,他說過一句話‘別小看這些手工活,越是手上的東西越珍貴’。這讓我對整音工作一下子有了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我們賺錢謀生之道,更應該是一種理想追求。”
吳寶卿在做整音工作。
傾囊相授 匠心相傳
對待新手,她總是傾囊相授。
在公司的布置下,吳寶卿負責起培養整音人才的任務。整音時候,在弦錘上哪里扎,扎多少下,扎多深,用幾號的針,她都會將不斷摸索出來的東西告訴新手們。
在鋼琴制造行業,培養一個初級整音人員至少要一年以上,而她摸索出的一套速成法,使得新手在三個月內就可以掌握整音的基本功,做整音一道的工作了。
于金橋是吳寶卿的組長,很贊賞她的工作能力。“在整音過程中出了什么問題,她會從整個鋼琴的內裝、鍵盤、擊弦機等各方面考慮,很快找到問題的原因,而其他人可能只是糾結在整音這一道工序上一直琢磨。畢竟,鋼琴也是一個系統。”于金橋說。
做好一份工作是一種價值。現代化再怎么進步,也比不上一顆匠心。(中國青年報 中青在線記者 張艷如)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