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10月3日電(記者許雪毅 劉剛)“我是盛小云的鐵粉。”生于1994年的臺灣女孩林可青手拿《天籟云間》評彈經典書會節目單,隨著上百米的隊伍緩緩向前移動,等待與崇拜許久的“評彈皇后”合影。
盛小云與蘇州市評彈團帶來的《天籟云間》評彈經典書會,9月30日至10月2日在臺北連演3場。旗袍、長衫、琵琶、三弦,吳儂曲調里的《白蛇傳》《新木蘭辭》《三笑》(唐伯虎點秋香)等經典名段,吸引了許多臺灣觀眾。
“評彈皇后”盛小云尤其受到老老小小的臺灣粉絲追捧。演出結束后,一襲藍色旗袍的盛小云,笑容可掬地端坐在前臺大廳的演出展板前,滿足一個又一個粉絲簽名、合影的要求。
這是盛小云第9次來臺演出。在2日進行個人專場演出后,她在臺上表示此次演出差點被臺風“攪局”,現在圓滿完成,“除了感謝還是感謝”。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她談得最多的也是在臺灣“欣逢知音”的感激之情。
這位兩岸公認的“評彈代言人”,印象深刻的卻是1998年來臺首演時的“糗事”。評彈演員上臺落座時一般把腳擱在踏腳上。當時盛小云上臺后發現踏腳擺歪了,就輕輕用腳撥了撥。
沒想到演出一結束,臺灣觀眾就跑來“挑刺”。“你在臺上,不能動那個踏腳,不美觀。”“可我要在臺上表演20多分鐘,不把踏腳擺好會影響發揮。”“你就忍一忍,實在不行也要欠身用手扶,不能用腳撥。”
這種“嚴苛”令年輕的盛小云震驚。“評彈這種曲藝樣式原本比較隨意。這以后,我知道了舞臺上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松懈,每個動作都是表演的一部分。”
這種“嚴苛”也包括服裝。盛小云隨身帶來的大紅大綠“靚麗”旗袍,被臺灣朋友眉頭一皺斥之為“俗艷”,硬要她換上“暗淡素雅”的款式。盛小云百般不情愿地“入鄉隨俗”,沒想到大受觀眾稱贊。她由此懂得,服飾、發型、打扮、包裝,對演員來說都是一門學問。
發現不足毫不客氣地指出來,看到演員出彩之處就報以熱烈的掌聲。臺灣觀眾的“嚴苛”“懂行”“不瞎捧場”,被盛小云視為演藝成長道路上的“良師”。作為副團長的她,希望更多年輕團員從中受益。
此次蘇州市評彈團來臺演出,演員加上工作人員有41人,是自1998年以來在臺演出陣容最強大的。演員以年輕人為主,年齡最小的演員僅20歲。
臺灣雅韻藝術傳播有限公司原負責人賈馨園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表示,當初把蘇州評彈引進臺灣,大家一開始不知評彈為何物,但這種植根于傳統的藝術樣式“一聽就很入耳”。
蘇州評彈流行于江南地區,以吳儂軟語說唱故事,至今已有400余年歷史。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著名國學和戲劇學大師俞大綱先生譽為“中國最美的聲音”。
與盛小云認識一二十年,賈馨園見證了盛小云來臺演出的盛況與到臺灣學校演講深受歡迎的情景。“現在很多臺灣年輕人都很崇拜她。”賈馨園說。
盛小云記得,一對臺灣兄弟,特意從臺中趕來臺北聽評彈,回去后連夜寫了長卷表達欣賞之情;一位20歲出頭的臺灣政治大學的學生,聽評彈后成了“粉絲+志工”,常常義務跑來幫忙搬桌子;一位臺北曲藝團的男演員,看完盛小云演出后,特意跑來請“大陸的名師”指點……
記者在此次演出現場也采訪到很多對蘇州評彈和盛小云癡迷不已的臺灣觀眾。
“先生在蘇州工作,我到蘇州接觸到評彈,就喜歡得不得了!評彈歌詞美、聲調美、演員美,很江南的感覺。”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當導覽志工的李明津此次帶了六七個姐妹前來,連聽三場,對盛小云的演出豎起了大拇指。
“80后”臺灣小伙子汪弘偉說:“我是個‘理工男’,但非常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我去過北京、上海、重慶等地,聽過京劇、昆曲、越劇等,這次又聽了評彈,非常棒。爺爺小時候對我說,一定要到蘇州去,山好水好人好。此次聽完評彈,我去蘇州的愿望更強烈了。”
“我是盛小云老師的超級‘迷妹’。以前都是上網欣賞盛小云老師的評彈視頻,這次在臺灣看到本人演出,好難得。”“90后”的林可青與好友謝宜庭連看了2場演出,直呼“漂亮”“有魅力”“有機會要去大陸聽評彈”。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