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在北京發布《京津冀藍皮書》指出,京津冀公共資源配置存在不均等化嚴重的問題,這制約了三地的功能疏解和協同發展。(資料圖)中新社發 宋榕榕 攝
中新網北京4月16日電 (陳伊昕)16日在北京發布《京津冀藍皮書》指出,京津冀公共資源配置存在不均等化嚴重的問題,這制約了三地的功能疏解和協同發展。而公共資源配置與現有的“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直接相關,與地方間橫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尚不完善亦相關。
京津冀公共資源配置嚴重失衡
這份藍皮書全稱為《京津冀發展報告(2015)——協同創新研究》,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
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已進入頂層設計、制度創新和全面推進的新階段,但是面對顯而易見的發展落差,三地如何整合協同,這是這份報告的關注重點之一。
報告指出,京津冀集聚了全國最優質的教育、文化、醫療、科技等資源,近年來區域整體公共服務水平逐漸提升。但從總體來看,京津冀在義務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存在明顯差別,公共服務存在不均等化嚴重、供求總量和結構失衡、各省市之間流轉銜接程度低等問題。而三地公共服務的落差更影響了要素流動、功能疏解和協同發展。
報告舉例稱,從京津冀三地的財政狀況來看,2012年三地人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為16022元、12456元、2860元,其中北京、天津人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是河北的5.6倍、4.4倍。
從京津冀三地擁有的醫療機構數量看,北京有51所三級醫院,約占華北地區三級醫院總數的24%,2013年三地每百萬人口擁有三級醫院數分別為3.2家、2.9家、0.9家,北京是河北的3.56倍;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的研究報告,北京外來就醫人員中來自河北省的數量最多,約占23%。和京津相比,河北醫療資源非常緊張,特別是基層農村醫療資源尤為薄弱。
從教育資源來看,北京、天津的教育資源豐富,高校密集,名校多。相比之下,河北省現階段的公共教育事業與京津差距較大,且河北省內部各區之間差距較大。三地基礎教育服務非均等化、不平衡的現象突出。2012年三地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分別為3038元、2680元、1188元,北京是河北的2.56倍。
“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困境
報告認為,公共資源配置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口、產業及功能在區域內的合理布局,也是導致超大城市人口過于膨脹、中小城市吸納力不足、難以形成多中心城鎮格局的重要原因。
從更深層次來看,報告稱,京津冀公共資源配置不均等,是由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差距過大造成的。公共資源配置與現有的“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直接相關,與地方間橫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尚不完善有關。
對于“‘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導致區域協同發展缺乏利益紐帶”這一觀點,報告進一步給出了三點原因:
一是現行財政體制導致地區間競爭加劇、合作不足,從根本上激勵各地區追求本區域發展而忽視相互間合作。產業企業轉移到其他地區,對于轉出地政府而言就意味著稅源的流失,導致地方財政收入減少。為了獲取更多的稅源和財政收入,稅收優惠是各地吸引企業投資的普遍做法,因此稅收優惠形成稅收洼地是地區間競爭的重要形式。
二是現行財政體制是產生“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的制度源泉。這種制度導致了地方政府為保證城市或地區的正常運轉,必然要考慮自身的產業發展、經濟增長、居民就業和財政收入等。單體城市或行政區經濟各求發展的模式,是地方政府產生“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的制度基礎,是導致行政區之間經濟落差大,甚至在大都市周邊形成“貧困帶”,始終未能形成區域合理分工、共贏發展的制度性原因。
三是現行財政體制導致區域產業結構畸形。地方政府熱衷于建制造業產業園區,資源環境不堪重負。原因在于,一些大型知識型服務行業,雖然大量占用著地方資源,而產生的稅收卻由中央統一收繳,在當前“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下,影響了地方政府發展大型知識型服務組織的積極性;與制造、加工有關的企業稅收都是地方稅,導致每個區縣都搞開發區,到處冒煙,給資源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
針對三地公共資源配置不均這一問題,報告也開出“藥方”:公共服務領域的協同創新,應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現行的財政體制,完善橫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根據區域功能、區域人口和面積等客觀標準,建立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機制,構建京津冀跨省市公共服務分擔與統籌體系。(完)
(2015-04-16 12:36:37)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