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韶關東華禪寺的一則招聘啟事引人關注,在微信上,招聘結合動漫、音樂、流行語等元素。幾天來,閱讀量超110萬人次。
很多網友評價,東華禪寺的招聘啟事很新潮,招聘語很容易讓年輕人接受。
廣東東華禪寺發布H5招聘啟事,App運營、影視后期、攝影師等8個崗位引4000人報名
千年古寺玩互聯網:無心插柳,有緣來聘
【對話人物】
慧可,東華禪寺法師,寺院文化部運營工作管理者。
【對話動機】
近日,微信一則題為“我佛要你”的招聘廣告爆紅朋友圈。
廣告來自廣東韶關翁源縣東華禪寺,結合動漫、音樂、時尚流行語等新嘗試,迅速引發關注,幾天來,微信閱讀量超110萬人次,超過4000人報名應聘寺院工作。
負責寺院招聘工作的法師慧可對新媒體的威力“很意外”,本次招聘之后,他打算用新媒體弘揚佛法。
寺院別出心裁的招聘方式也帶來了爭議,面對“炒作”、“商業化”的說法,慧可說,“寺院唯一的產品是佛法,佛法商業不起來。”
“本想收一二十份簡歷就滿足了”
新京報:在很多人印象中,佛門凈地應潛心修佛,為什么廣招俗家弟子,還玩起了互聯網+?
慧可:寺院有一個官網和一個微信公眾號,一直由居士(義工)打理,我們發現,這種義務的幫忙沒有持久性,經常會出現斷檔、長久不更新、與網友互動性不強等問題。這樣滿足不了社會對寺院信息的需求。
新京報:招聘APP運營、攝影師、文案策劃等8個崗位,是出于什么考慮?
慧可:習總書記說,要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需要將一些佛教經典,通過新媒體的形式傳播出去。這是弘揚佛法的需要。
新京報:什么事情讓你們覺得用微信公號、網站等如此必要,做這么大規模的招聘?
慧可:比如APP,大家都喜歡通過手機軟件互動嘛;IT呢,搞佛學信息總是需要維護吧;影視后期,需要拍攝剪輯整理吧;文案呢,這需要寫作能力很強的,修修改改,要變成書出版;活動策劃,你既然用了APP、官網等不同平臺了,組織居士、社會人士做些線下互動啊,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佛法。我們需要一些懂技術的年輕人加入寺院。
新京報:怎么想到利用新媒體的平臺去招聘?
慧可:過了年,我們和一些年輕居士探討,居士們說,網絡的方式比較好,速度快、成本低、易于傳播、影響力也大。我們本想在網上掛個招聘廣告,能收一二十份簡歷就滿足了,但有居士說,師父這樣不行啊,你掛招聘廣告掛網上一年也收不到幾個簡歷,得用微信,得用新媒體。
新京報:招聘廣告的創意都是法師想出來的?
慧可:寺院法師平時以修行為主,打坐念經參禪等等,很少接觸新媒體。幾個懂新媒體的居士主動請纓,用什么語言、圖片、音樂、漫畫,都由幾個80后、90后的居士負責,撰寫招聘語、找人做動漫。
應聘者多來自北上廣深
新京報:招聘廣告一發出就受到海量關注?
慧可:是啊。沒幾天,招聘廣告的閱讀量超過110萬(人次),4000人報名應聘寺院的8個工作崗位。挺意外的,沒想到有這么多人應聘。意大利、俄羅斯、日本等國的華人也來應聘。一些朋友也給我打電話,說微信圈都在轉發寺院的招聘廣告,廣告做得很有趣。
新京報:獲得這么大的關注度,你是什么感覺?
慧可:如果按照佛法要素的話,認識都是一種緣分。我們通過招聘結了這么多善緣,是件好事。應聘的人多也好,少也好,都是一種緣分。
新京報:應聘者的來源和年齡層有什么樣的特點?
慧可:我們統計了應聘者的數據,發現絕大多數都是80后、90后,并且以北上廣深四個城市為主。
新京報:一線城市青年想去寺院工作,你認為是什么原因?
慧可:首先是廣告很有創意,吸引了他們。我們也不好分析應聘者熱衷寺院工作具體是什么原因,但現在不少寺院都舉辦禪修班,禪修中,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人不少,很多禪修者反映工作壓力大,心里有困惑。
新京報:禪修中,年輕人遇到比較多的困惑和苦惱是什么?
慧可:苦惱很多,現在大學生越來越多,為了得到一份好工作,年輕人就得拼命工作,身體心靈可能會受一些影響,有一些壓力。于是到寺院來,通過禪修、佛法來減輕壓力。應聘者中應該也會有人是以減壓為目的。
新京報:據了解,面試的微信群里很活躍,大家都覺得招聘過程中玩得很HIGH,準備面試的人是真想來,還是圖個新鮮?
慧可:找工作嘛,現在大家都很忙,沒有時間為了玩。多數都是對寺廟工作狀態比較感興趣。
另外,加入微信群的也不一定都是找工作的人,寺廟自古以來都是廣開善門,不管你對工作感興趣,還是對佛法感興趣,都歡迎大家。
“佛法商業不起來”
新京報:4000人競爭8個崗位,淘汰率會很高。
慧可:4000人報名應聘,投簡歷的有四百多個。我們在廣東韶關深山,地處偏遠,有些人可能因為地方遠來不了。我們會篩選真正適合愿意在寺院工作的人。
新京報:招聘的年輕人供職在什么部門?
慧可:統一都在寺院文化部門。一個是負責網絡上的東西,文字整理、拍圖片,法師出書也需要人來整理文字資料。
新京報:招聘中說“半月可在林中靜寺松神經,半月可在都市work。”工作環境不固定?
慧可:因為是新媒體技術性工作,要考慮到在大城市做技術性的對接與合作,這比在寺院方便。所以,有一半時間可能在城市。
新京報:寺院提供的工資情況怎樣?
慧可:招聘中幾乎所有應聘者都沒有問工資、福利等。但要告訴大家,我們要和社會上同酬。
新京報:崗位中要招聘“商業”攝影師,是從什么角度考慮的?
慧可:這是一些居士提出的建議,他們認為商業性的攝影師拍攝水準會高一些,會拍出一些符合市場和大眾的作品來。這樣寫的目的是能招聘到高水準的求職者。
新京報:攝影師前面加上“商業”,會讓人覺得寺院趨向商業化,或試圖炒作。
慧可:寺院沒有商業。我們不是公司,也不生產什么產品,如果一定要說產品,寺院唯一的產品就是佛法。佛法你怎么商業化呢?佛法商業不起來。
新京報:招聘廣告用“我佛要你”,會不會有褻瀆佛祖之嫌?
慧可:既然面向社會招聘,寺院就得考慮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去做。不管做任何事,總有人有各種想法,我們阻止不了,但我們的初衷是招募優秀的人來輔助寺院,弘揚佛法。
法師沒法變成互聯網“達人”
新京報:你認為寺院能給將入職的年輕人帶來什么?
慧可:自古以來,大家對佛教的印象是比較平和,沒有人會大喊大叫大吵大鬧,都是安安靜靜,很莊嚴的。我想這種氛圍會讓他們安定下來。
新京報:這次互聯網+招聘有什么心得?
慧可:這次招聘,通過新媒體手段是無心插柳,沒想到這么多人關注。這說明,網絡和手機等技術方式是很好的平臺,千年古剎也不應該拒絕這些平臺。通過招賢納士,以專業的方式更有利于弘揚佛法。
新京報:寺院住持如何看待互聯網?如何看待互聯網弘法?
慧可:住持當然支持互聯網等技術方式,如果不支持,我們現在也不可能招聘這么多新媒體的技術人才。我了解到,方丈支持年輕人加入佛教,對年輕人來說,如果不改變方式的話,就沒有辦法與年輕人對接、互動。
新京報:東華禪寺是座千年古剎,互聯網會給寺廟帶來什么改變?
慧可: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可以把工作效率提高一些,互聯網會讓更多人、更快地了解寺院,了解佛法。
新京報:法師們用互聯網的東西多嗎?
慧可:寺院很多法師都有微信,開通微信是因為用微信比打電話便宜,便于交流。但僧人們并沒有微信依賴癥,大家的目的還是潛心修行。我們吃飯、打坐、上殿等,都不允許帶手機等互聯工具。
新京報:有培養自己的法師變成互聯網達人的打算嗎?
慧可:法師就是專業修行的,怎么變“達人”啊?除非此前已經精通互聯網專業了。我們寺院的法師,絕大多數對互聯網專業技術不懂,我們還是認真修行好。
新京報記者 申志民 北京報道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