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3月23日,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當天凌晨3時18分在新加坡中央醫院病逝,享年91歲。圖為新加坡民眾參加哀悼活動。
綜合報道,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3月23日凌晨因病去世,終年91歲。新加坡舉國哀悼這位”建國總理“,各國政要也紛紛致哀。新加坡29日將為李光耀舉行國葬。中國外交部表示,中國領導人將出席李光耀葬禮和吊唁活動。媒體評價稱,李光耀是新加坡“當之無愧的國父”,以遠見治理這個國家,創造了經濟奇跡。
獅城垂淚 李顯龍發表講話一度哽咽
李光耀逝世后,新加坡各界通過多種形式表達對這位共和國締造者的哀悼之情。新加坡現任總理、李光耀之子李顯龍23日發表講話,稱將銘記李光耀的貢獻。李顯龍在講話中稱,李光耀始終心系新加坡的存亡。他把一生奉獻給新加坡,在新加坡人心中的地位“無可替代”。
李顯龍表示,李光耀離世對新加坡以及他的家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在講話過程中,他一度哽咽。
新加坡總統陳慶炎當天向李顯龍致哀,他贊揚李光耀“為打造一個唯才是用和多元文化的新加坡做出了深遠的貢獻”。同日,多名新加坡內閣部長也對李光耀逝世表示哀悼。
新加坡總理公署23日發表文告稱,新加坡政府機構于當天至29日降半旗悼念李光耀,總統府和國會大廈門口將設立吊唁板,供公眾留言悼念。新加坡還將在全國范圍內設立多個公共悼念場所。
總理公署稱,李光耀的家人23日到24日將為李光耀守靈。李光耀的靈柩25日到28日將安放在新加坡國會大廈供民眾瞻仰,其國葬將于29日下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舉行。屆時,李光耀的家人及新加坡政府官員等都會出席國葬。
國際哀悼 贊其“偉大政治家”
在獲悉李光耀去世后,國際政要紛紛致唁電或發表聲明,對新加坡“國父”離世表示哀悼,并對他的一生給予高度評價。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3日向新加坡總統陳慶炎致唁電。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并以個人的名義,對李光耀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向李光耀的親屬表示誠摯的慰問。
習近平在唁電中表示,李光耀先生是新加坡共和國的締造者,也是廣受國際社會尊重的戰略家和政治家。李光耀先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是中新關系的奠基人、開拓者、推動者。李光耀先生同中國老一輩領導人共同確立了中新關系發展方向,為增進兩國人民友誼、開拓兩國合作作出了重要貢獻。李光耀先生的逝世,是新加坡人民的損失,也是國際社會的損失。
當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也分別向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國會議長哈莉瑪、副總理張志賢致唁電。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贊揚李光耀是“亞洲傳奇人物”,稱他以強大的領導力和政治才能廣受尊敬。潘基文表示,在新加坡獨立五十周年之際,人們將永遠懷念這位建國之父。
美國總統奧巴馬當日發表聲明,向李光耀家人以及新加坡人民致哀,他同時在聲明中盛贊李光耀是一位真正的歷史巨人、現代新加坡之父、亞洲事務的偉大戰略家。
英國首相卡梅倫表示,李光耀的歷史地位不容置疑,是“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他還回顧英國已故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話稱:“除了李光耀以外,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領袖令她如此佩服。”
俄羅斯總統普京23日也就李光耀去世向新加坡總統陳慶炎表示慰問。普京指出,新加坡在社會經濟和科技領域取得的成就,與李光耀這位“杰出的國務活動家”息息相關。
澳大利亞、韓國、馬來西亞、日本等國領導人23日也相繼發表聲明,對李光耀離世表示哀悼。
中國外交部23日表示,中國領導人將應邀出席李光耀的葬禮和吊唁活動。
此外,據韓國媒體報道,韓國總統樸槿惠也已確定將參加李光耀的葬禮。
媒體評價:高效務實 有遠見富于創造力
自今年2月病重以來,李光耀的病情一直牽動全球媒體的目光。
新加坡國內媒體在李光耀逝世后稱,新加坡正式進入“沒有李光耀的時代”,并盛贊李光耀的“當之無愧的國父”。新加坡《聯合早報》23日刊發社論指出,新加坡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從第三世界晉升為第一世界,李光耀居功至偉。對李光耀個人而言,他走完了充實且意義非凡的人生。對新加坡而言,他留下的政治遺產彌足珍貴。
《日本經濟新聞》刊文指出,李光耀在擔任新加坡總理的30多年里,為如何高效治理資源貧乏的城市國家,并不斷發展經濟而嘔心瀝血。他經常使用“力求生存”一詞,不斷鼓舞小國的國民。李光耀正視新加坡的各種局限,用一種徹底的現實主義眼光,開辟了一個全球獨一無二的、適合新加坡的生存之道。
英國廣播公司(BBC)稱,從劍橋畢業的李光耀將新加坡從一個小小的港口城市打造成富裕的全球商業中心,因締造新加坡的繁榮而贏得高度贊譽。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李光耀將這個前英國殖民地轉變為全球貿易金融中心。李光耀的核心原則包括致力打造高效廉潔的政府,采取有利營商的經濟政策等,吸引巨額外國資本和諸多跨國公司云集新加坡,將本國生活水平從第三世界提升到世界一流。
美國《紐約時報》則稱,李光耀作為新加坡的國父和首任總理,將這個小小的島國變成全亞洲最富有和腐敗最少的國度之一。“新加坡和李光耀一樣,高效、理智、廉潔、務實、有遠見而且富于創造力。”(完)
[ 責任編輯:梁行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梁行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