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7月20日電(記者 劉巍巍、吳晶晶)在眾多天文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目前正在云南和內蒙古緊張建設1米口徑塔式望遠鏡、多波段太陽望遠鏡以及太陽射電頻譜日像儀。
中科院院士方成表示,按照計劃,這三架望遠鏡都能在今年年底前建成。屆時,我國將擁有世界上最高分辨率的太陽觀測儀器。我國天文學家正通過自身的辛勤努力,運用所掌握的現代科技不斷“熟悉”太陽。
“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與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從古至今,人類也一直在努力探究太陽的秘密。《尚書》中曾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1948年的一次日食,這是迄今發現的人類有關日全食的最早記載。從春秋到清代,中國有1000多次日全食觀測記錄。
1934年,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現代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落成,這也是中國人開始運用現代科技“逐日”。然而由于技術和條件的限制,當時觀測太陽黑子和太陽光譜所用的“小赤道儀望遠鏡”均依靠進口。
直到1958年前后,在天文學家陳彪的率領下,我國才開始自主制造觀測太陽的大型望遠鏡。此后,多譜段光譜儀、磁場望遠鏡和精細結構望遠鏡紛紛研制成功。
近年來,由方成主導研發的太陽塔式望遠鏡,利用太陽光反射到地面的原理進行觀測,將望遠鏡架設在距離地面20米處,可以有效減少干擾,順利觀測到許多珍稀的太陽光譜,這為我國太陽物理學研究贏得許多寶貴的數據。
“天文是觀測的科學。”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甘為群說,觀測儀器和手段的不斷進步,推動了我國太陽物理學科的發展。目前,我國在太陽物理方面的研究已位于亞洲前列,取得的成就逐漸被世界認可:近年來,國際頂級太陽物理學類雜志上的論文有5%以上出自中國天文學家之手;越來越多的我國太陽物理學專家在國際天文組織中擔任重要的職務。
當然,我國天文學家探究太陽秘密的腳步并未就此停止。日全食是觀測日冕等太陽結構和運動的“天然實驗室”。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季海生介紹,22日日全食,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大學天文系和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合作,沿全食帶地區布置了17個觀測點,“連成”一條“夸父逐日”線,如果觀測成功,就能首次獲得日食時40分鐘的連續高時空分辨率內冕像。
而有望在今年年底落成的三架望遠鏡則將把我國太陽觀測水平推上新臺階。1米紅外太陽塔正在云南撫仙湖邊架設,它的一個主要任務是研究整個太陽大氣層的耀斑爆發原因。
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明安圖鎮境內的射電頻譜日像儀,將極大提升我國太陽射電探測能力。這個由40面4.5米口徑天線和60面2米口徑天線組成的觀測項目,從開始建設的那天起,就引起了國外同行的高度關注。美國《科學》雜志曾這樣評價:“中國正在建設一雙地球的新‘耳朵’來聆聽我們最近的恒星。”
此外,我國的空間太陽望遠鏡計劃也在積極地推進之中,目前1米口徑空間太陽望遠鏡的關鍵技術問題已基本解決,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最樂觀的估計,預計5-10年可以最終“上天”,從而實現中國幾代天文學人的“空間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