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30日電(記者 車玉明、劉錚、周英峰)百年奧運夢想,銘刻成一幅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30年改革開放,鑄就了共和國前進的時代強音。2008北京奧運舉辦之年,正值共和國改革開放30周年。是巧合,更顯示了必然。
7月29日,行人從北京街頭一處立交橋上經過。當日是北京奧運會倒計時10天,北京主要街道到處都式奧運彩旗和宣傳畫,洋溢著濃郁的奧運氣氛。新華社記者 武巍 攝
3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為中國人的奧運夢想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強大的精神力量。奧運會的申辦和籌辦,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開拓、發展、創新、開放的過程。舉辦奧運會,無疑將提供新的歷史機遇,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帶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
改革開放圓了中國奧運夢想
2008北京奧運,是歷史悠久的奧林匹克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一次偉大握手。在實現國人百年奧運夢想的過程中,中國以改革的思維尋求發展,用開放的胸襟擁抱世界。
“是改革開放讓我們產生了舉辦奧運會的需求,才有了舉辦奧運會的能力;也正是因為改革開放,才使得國際社會最終能夠接受由我們來舉辦。”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說。
伴隨改革開放的腳步,中國奧委會在1979年重返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1984年,中國運動員重返在洛杉磯舉行的夏季奧運會賽場。現任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主任高健回憶說,在洛杉磯他發現,很多中國運動員都沒喝過可口可樂,于是每天省下一些免費提供的可樂,回國分給朋友。
在各種物資還憑票供應、街頭還出現圍著外國人看新奇的時代,人們不敢想象,在中國的國土上能舉辦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體育賽事,開展如此大規模的國際交往。
是改革開放改變了這一切。
1990年9月3日,年過八旬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興致勃勃地來到國家奧林匹克中心,參觀剛落成的田徑場和游泳館。他對陪同者說:“辦了亞運會,還要辦奧運會,你們下決心了沒有?”
“開放的中國盼奧運”成為1991年開始的第一次申辦的主題口號。經過10多年的改革開放,當時我國經濟總量已從1978年的3645億元增長到1991年的2.18萬億元;財政總收入從1132億元增長到3149億元;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增長到1357億美元。更重要的是,中國告別了自我封閉,開始向世界敞開胸懷;從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
然而,1993年9月,北京在蒙特卡洛以兩票之差申奧失利。除去當時十分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底子還比較薄弱,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接受和認可程度也與今天有相當的差距。
“第一次申辦讓我們意識到,我國的實力,包括文明素質等軟實力在內的國家綜合實力還不夠強。”兩屆申奧親歷者、北京奧組委國際聯絡部原部長張清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說,現在回過頭來看,從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看,當年申辦失利有其歷史背景。比如,中國剛剛提出要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中國開放的程度和走向世界的腳步有限,國際上存在一些疑慮是正常的。
1998年,北京宣布再度申辦奧運會。2001年7月,北京以較大優勢獲得了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權。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的中國,已經與1993年時的情況完全不同。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2001年的GDP已達到10.97萬億元,國家財政收入達到1.64萬億元,進出口總額達到5096.5億美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開放型經濟迅速發展。就在這一年,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
“申奧最終還是靠實力說話,北京能成功的關鍵因素還是改革開放讓北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進步。”當時的北京奧申委體育主任、北京兩次申辦的主要陳述人樓大鵬深有感觸地說。
改革開放精神貫穿奧運會申辦、籌辦全過程
改革開放使中國日益強大起來,奧運會的申辦和籌辦工作同樣是解放思想、打破常規,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結果。
第二次申辦過程中,中國借鑒國外經驗,進行大膽創新,破天荒對申辦報告采取了招標制,結果一家私營公司中標。同樣,聘請國外著名公關公司指導申奧工作,在制定申辦理念和編制報告等重要文件的過程中聘請了大量的外籍專家和友人等,都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連串類似的改革創新之舉,記錄著中國在改革開放道路上前進的腳步,貫穿在奧運會籌備的七年之中:
——國家體育場“鳥巢”等奧運場館的設計建設一改過去體育場館一般由政府投資、主管部門經營、出現虧損由政府部門補貼的做法,進行體制和機制創新,實行“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建設和運營模式。
——承諾舉辦一屆以“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為理念的奧運會。申奧期間,北京奧申委邀請了20多個民間環保組織一起制定《奧運行動計劃》;申奧成功后,繼續聘任著名環保人士為環境顧問,為籌辦綠色奧運出謀劃策。
——北京奧運工程向全球招標。中外投資者在平等基礎上通過公開競標方式,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場館設施的設計、建設和運營。氣勢恢弘的國家體育場“鳥巢”、美輪美奐的“水立方”以及現代時尚、充滿力量感的五棵松籃球館等,無不是中外設計大師們聯手打造的精品。
——2007年1月1日頒布的《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采訪規定》首次明確規定,外國記者在華采訪,只需征得被采訪單位和個人的同意……
按照國際慣例和奧運規則辦奧運,是中國的承諾。奧運會的籌辦,見證了中國進一步開放的過程。
“最大的改變還是在人們的心態上。”許光建說,過去人們覺得和外國人打交道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如今,隨著奧運會要在北京舉辦,大家開始按照同一個規則辦事。奧運會籌辦過程中,我們從國外學到很多先進的規則慣例、管理方式和文化文明理念,外國人也對中國有了更多的了解。“這是一個潛移默化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過程。”
推動改革開放繼續深化的新起點
奧林匹克大家庭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盛會即將在北京上演: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萬名運動員、裁判員、官員,全球約3萬名記者和幾十萬游客、觀眾來到中國,云集北京和其它奧運協辦城市。一段時間內,中國人將密集與世界接觸,世界也將近距離了解中國。
“我們籌備北京奧運會所做的一切,不僅僅是為辦好這屆奧運會,更是以此為契機,為今后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提供廣闊的空間。”許光建認為,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不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標志性成果,更將在新的起點上推動中國改革開放繼續深化。
奧運會的規則、規程全部由國際奧委會制定,與世界各國運動員、裁判員、官員、記者、觀眾、游客打交道也必須遵守國際規則。舉辦奧運會,就是學習國際規則、按國際規則辦事的過程。
奧林匹克精神的顯著特點是彰顯公平,崇尚規則,遵循秩序。奧林匹克精神在中國日益發揚光大,必將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和諧世界建設發揮積極的作用。
奧運會留給人們的不光是一連串漂亮的建筑,更讓人學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經驗。奧運會是一個系統工程,既包括經濟實力問題,也包括行政管理、企業管理、科技管理、衛生管理、文化管理水平和社會動員能力,這些都需要協調和整體提高。舉辦奧運會,將是對政府和各類機構的公共管理水平的整體考驗。
2007年以來,外國記者在華采訪只需征得被采訪單位和個人的同意,這種做法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歡迎。在奧運會來臨之時,中國在信息公開化方面又邁出了新的步伐。
“應該把中國信息逐步公開的舉措,放在改革開放30年的進程中看待。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中國也在不斷地進步。”著名外交官、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吳建民表示,中國信息公開進程加快,并非是因為奧運會而采取的權宜之計。
從夢想到夢圓,我們走了一個世紀,從第一次申辦開始,我們等了17年;從申辦成功,到緊鑼密鼓籌辦,我們用了7年;如今,距北京奧運會的召開,還有9天。大幕將啟的北京奧運會,將作為改革開放的標志性成果和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的新契機而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