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北緯31度,東經103.4度。山崩地陷,江河嗚咽。
這一刻,即成國殤。
8.0級強烈地震,短短80秒,數百萬生命被推到生死邊緣。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大的一次地震。這場21世紀發生的毀壞性災害震驚了世界,全球的目光投向中國……
“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20天前,汶川震動中國;20天來,中國感動世界。
氣壯山河的生命大救援,迸發出世所罕見的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將這段日日夜夜標注成共和國歷史進程中的一個新起點。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迎難而上,百折不撓”。 在以人為本的時代旗幟下,正在迎來改革開放30周年的中國,渴望實現奧運百年夢想的中國,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大考”面前,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呈現自己。
汶川作證:我們這個民族,經得起顛簸!
(二)20個晝夜,汶川作證,中國速度贏得贊譽。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在第一時間,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緊急號令。震后不到1小時,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隨電波傳遍全國;震后不到兩小時,溫家寶總理飛赴災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連夜召開,全面部署抗震救災工作。抗震救災總指揮部迅速成立,指揮機構高效運轉。主題只有一個:“第一位是救人!”“一線希望,百倍努力!”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在第一時間,解放軍、武警、公安快速反應。震后13分鐘,全軍啟動應急機制。在第一時間,受災地區省委、省政府部署救災,各級干部奔赴現場指揮。在第一時間,國家減災委、中國地震局、民政部等啟動應急預案,派遣救援隊伍,調撥救災物資。在第一時間,中國紅十字會、中華慈善總會等發出緊急呼吁,號召全社會伸出援手。
時間就是生命。在這場生死競速中,“第一時間”成為最有力的號令,最引人關注的新聞,最能夠體現動員能力和應急能力的指標。20個日日夜夜,一個個急促的時間刻度,清晰地記錄下一個政黨一個政府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民的責任。
(三)20個晝夜,汶川作證,中國力量令人驚嘆。
災情重,蜀道難,救援急。全軍和武警部隊11萬精銳20余個專業兵種雷霆挺進,短短幾天全部到位。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一支支工程部隊短短幾天打通生命線,電網、通信全面修復。近400支專業救援隊,4.5萬醫務人員源源趕赴一線,覆蓋到每一個受災村莊。災區各級黨組織站起來,沖上去,共產黨員這個名字再一次叫響。
空中、鐵路、公路、水路立體運輸,國家戰略儲備緊急籌措,各種救援力量迅速集結,數百萬噸食品、藥品、帳篷、機械馳援災區。截至6月1日,中央財政撥款已達182.98億元,社會捐助超過400億元。
“一切為了災區,全力支援災區”。全國一盤棋,有力、有序、有效。這場舉國參與的生命大營救,是對社會主義中國強大組織動員能力、強大物質保障條件的集中檢閱。20個日日夜夜,世界看到:災難有多大,中國有多強。
(四)20個晝夜,汶川作證,中國精神感天動地。
日繼之夜,生繼之死,生死關頭呈現溫暖深沉的人性光輝。父母張開雙臂為孩子撐起生命的天空,老師用血肉之軀為學生肩起死亡的閘門……災難來臨的瞬間,多少人將生的希望讓給別人;生與死的邊緣,多少人將死的選擇留給自己。當母親給懷里的孩子留下臨終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當年幼的孩子在廢墟下吟唱“幸福和快樂是結局”,當痛失親人的縣長從廢墟中爬起沖向救災一線……我們讀懂了什么叫人間大愛,什么叫尊嚴勇氣,什么叫凝聚挺立。
強忍悲痛,守望相助,中華大地奔涌空前規模的愛心熱流。成都數百“的哥”冒著余震趕往都江堰搶救傷員;南京拾荒老人把零錢換成百元鈔票塞進募捐箱;許許多多城市,獻血長龍將血站“擠爆”;一筆筆“特殊黨費”,表達著7300萬黨員的忠誠;全國宣傳文化系統《愛的奉獻》募捐現場,短短4小時募集15億元;各式衣著各方口音,近20萬志愿者奔向災區;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全國各族人民伸出援手……“我們都是汶川人!”成為震撼神州的強音,國際輿論紛紛贊嘆中國民眾“井噴式”熱忱。
血脈相通,骨肉相連,全球華人結成空前親密的生命整體。香港特區搜救隊、臺灣紅十字會搜救隊趕赴災區,港澳臺同胞、海外華僑華人遙寄哀思、慷慨解囊。重洋隔不斷手足情,關山擋不住中華心。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在世界各個角落,義賑義演、捐款捐物……“我們都是中華民族一分子”的共同心聲,又一次道出這個民族歷盡磨難而彌堅的生命宣言。
中華民族在大難面前的表現令世界動容。美國媒體載文指出:在這場舉國上下的民族行動中,世界看到中國人民百折不撓,再鑄民族之魂。俄新社則贊譽:“一個能夠出動十萬救援人員的國家,一個企業和私人捐款達到數十億的國家,一個因爭相獻血、自愿搶救傷員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國家,永遠不會被打垮。”
(五)20個晝夜,汶川作證,中國的透明度世界矚目。
這次抗震救災,從第一刻起,就在前所未有的公開透明中進行。
地震發生不到半小時,震情得到了公開報道。幾小時內,國家和地方數次召開新聞發布會披露最新震情統計數據,地震傷亡人數在互聯網上實時更新。相關地方政府迅速通過手機短信發出上百萬條安民信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受災地區政府的發布會天天舉行。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的信息傳播,安定了人心,穩定了局面,凝聚了力量。
在這場信息傳播中,新聞工作者刷新著中國傳媒對重大事件的報道模式。電視、廣播、報紙、刊物、網絡、手機,所有的傳媒一起開動,全程進行“實況直播”。大幅照片,前沿報道,在線訪談,生死文字,全面真實地傳達了最近的現場、最近的感動。新聞工作者成為又一支抗震救災先遣隊,開放、客觀的報道,在傳遞真相的同時,展現著一個文明社會的公信與責任。
(六)大地震帶來了大災難,但這過去的日夜也讓我們看到,突如其來的自然災難,未必不是一個國家成長的特殊歷練,未必不是一個民族生命力的強烈激發。困難是阻擋弱者的高山,也是冶煉勇者的熔爐,更是砥礪強者的礪石。挫折讓中國更加團結,磨難讓中國走向進步。
回望20個晝夜,許多意味深長的“第一次”令人感懷。
5月19日至21日,全國哀悼日。五千年中國文明史,第一次,普通百姓可享國哀。新中國近60年,第一次,國旗為自然災害中罹難同胞而降。
“國之興也,視民如傷”。一個以人為本的政府,履行最莊嚴的承諾;一個把人的生命擺到最高位置的社會,刻下邁向現代文明的標記。當國旗緩緩垂下,人的尊嚴冉冉升起,一個國家的品格抬升到新的高度。
汶川大地震,作為受災國的新中國第一次向國際救援隊敞開大門。
愛,沒有了疆界;生命,超越了種族。廢墟之上一幕幕感人場景,展示了跨越國界的人性和親情,是人類命運相連、同舟共濟的見證,也是中國人民戰勝自然災害的精神支撐。
中國感謝世界。中國人民將銘記這危難時刻的溫暖援助,銘記國際社會的深情話語“整個世界都是你們堅強的后盾”,并把它化作自強不息的動力,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
(七)“中國原來是這樣!”20天來,人們都在感嘆。
衡量一個現代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就是看它在大災大難面前的國家意志、社會價值和公民精神。那些災難面前一個個“第一時間”,一個個“中國紀錄”,不僅是政府危機處理能力的展示,更是進步的中國對人民生命的尊重,是發展的中國人文精神的提升,是開放的中國走向世界的見證,是一個歷經磨難的民族文明力量的升華。
抗震救災讓中華民族空前凝聚,也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普通網友留言:“汶川,挺住!中國,加油!”海外華人寄語:“我為有這樣的祖國而驕傲!”外國媒體評價:這場地震讓世界看到一個有愛心的中國,一個有競爭力的中國,一個真實可敬的中國。
(八)回首20個晝夜,抗震救災這場偉大戰役催生的一切,必將成為珍貴的國民記憶,寫進共和國文明進步的歷史。
――我們看到了一個以人為本的執政黨。
生命權是最大的人權。抗震救災20個晝夜,寫下中國人權輝煌紀錄。及時通暢的信息披露,舉國動員的生死營救,生命至上的國家信念,以人為本的制度創新……始終支撐著大地震中的大愛大智大勇,闡釋著中國共產黨人生命至上、人民為先的政治倫理,彰顯著一個執政黨的成熟與堅定。
――我們看到了一個自信開放的大國形象。
公開透明、全程監督、陽光賑災,充分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文明進步。中國離不開世界。開放,體現社會主義中國對國際人道主義的認同,表達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融入國際大家庭的信心。
――我們看到了民族精神的豐富升華。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國傳統文化迸發出凝聚力;“團結、奉獻、互助、友愛”,現代志愿精神拓展著新內涵;“眾志成城、和衷共濟”,因千萬個平民英雄的真情故事而鮮活;“堅守崗位、干好本職”,為愛國主義增添著理性的厚度。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注入了嶄新的時代元素。
――我們看到了公民意識的蓬勃生長。
公民意識的培育是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抗震救災筑就公民精神的里程碑:民間愛心涌動,志愿大軍匯集,社會資源與政府資源良性互動。災難中無數普通人用樸素的行動,詮釋著主體意識和責任擔當。美國一家周刊這樣評價,“這里的人民不僅懂得如何哀悼,而且懂得如何給予,中國的‘公民精神’并未缺失”。
――我們看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集中展現。
集中力量辦大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軍民魚水情、民族一家親……抗震救災讓我們重新品讀這樣一些字眼,再次看到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的價值取向,深切體會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利益訴求日趨多元的今天,社會主義價值理念找到了生長壯大的空間。
(九)撫定思緒,回望汶川。
面對數萬同胞的驟然逝去,汶川依然是億萬國人血脈同搏、淚水涌動之所在。但20多個晝夜的堅守拼搏,13億人民的同風共雨,更蘊藉著中華民族向死而生的期待,書寫著共和國浴火重生的希望。
美國媒體感慨,“在八級地震的廢墟上站起來的中國,是那么令人驚訝的現代、靈活、開放”。
毫無疑問,災難之中,國家政治文明的演進,民族內在精神的重塑,公民責任意識的增強,必將讓“以人為本”的理念深植于國家的肌體。它會升華為一種文化力量,也會激發出一種制度動力,成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底氣所在,成為中華民族邁向未來的“軟實力”所在。
(十)汶川大地震,還讓人們從更廣闊的視野認識中國。
這是一次發生在信息時代的大災難,也是一場展開于改革開放30年后的大救援。它讓全體中國人又一次深刻領悟到“發展是硬道理”、“不改革死路一條”。
汶川大地震,喚起人們對當年唐山大地震的痛苦記憶。兩次災難相隔32年,其間,正好經歷了30年的改革開放。表面看來,這一次,是突如其來的危機,改變了中國社會的信息傳播方式、應急管理方式、災難救助方式。仔細思之,這一切改變,莫不有著鮮明的時代背景,莫不系著深刻的社會變革。可以說,這次抗震救災中呈現的新理念、新實踐、新突破,正是對于30年改革開放的一次特殊檢閱。
沒有30年一心一意謀發展成就的綜合國力,就沒有這次抗震救災中強大的技術保障和豐厚的物質支持;沒有30年全面推進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就沒有今天協調聯動的應急救援體系和現代高效的國家管理能力。
而信息的公開透明、公民精神的成長壯大,更是深深刻下30年民主法治建設、政治文明進步的烙印。
一位網友留言:“這一次,我們悲慟而不苦痛,哀傷而不絕望,關切而不驚慌,焦急而不失信心。因為,國家的進步已經成為佑民的天。”
災難面前,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清楚地看到,30年的改革開放,不僅增強了中國抗擊災難的物質基礎,更深刻改變了社會主義中國的整體形象和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力量。
西班牙報紙寫道:“在任何一場災難中,都未曾見過中國這樣的舉國動員能力、勇往直前的決心和強大的團結互助精神。毋庸置疑,這個民族表現的精神與力量將使它在前進的道路上堅不可摧。”
(十一)再過67天,我們將迎來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會。
奧運盛會,百年夢想。然而,悲欣交集的2008考驗著我們。挫折面前,中華民族表現出的堅強自信,讓世界感嘆:中國人以高分通過了意外的“考試”。歷經百年的現代奧林匹克精神,也因此得以升華――
當火炬手高擎圣火舉起手臂為災區人民加油,當火炬傳遞沿途無數群眾在募捐箱前表達愛心,“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與超越苦難、自強不息的中國品格找到了結合點。
當胡錦濤主席緊握俄羅斯救援隊員的手,當溫家寶總理擁抱美國志愿者,當中國災區居民為日本救援隊送去方便面,當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站在汶川廢墟上感嘆:中國人民是充滿力量、勇敢無畏、堅韌不拔、富有自助和合作精神的偉大人民,“和平、友誼、進步”的奧林匹克精神,以一種凝重的方式閃現光輝。
新加坡報紙評論:“四川大地震給中國人帶來巨大悲痛,但抗震救災的快捷、有序、開放和深沉的人道精神,卻給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北京奧運會所期待的展示現代中國形象的目標,已經在抗震救災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實現。”
冰雪阻斷歸途,我們沒有放棄;圣火遭遇阻撓,我們團結反擊;今天當地震撕裂大地,我們以同樣的聲音告訴世界:坎坷和磨難,只會激發我們更加出色地辦好奧運會,只會推動我們更加積極地融入地球村,一同兌現諾言,一同承擔責任,一同分享榮光。
(十二)余震還在繼續,大地仍在痙攣。
這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持久戰。
抗震救災已經取得重大階段性勝利。但隨著工作重心的逐步轉移,形勢依然嚴峻,任務十分艱巨。受災群眾的安置牽動人心,堰塞湖的安全令人擔憂,疾控防疫尤為緊迫,恢復重建異常繁重……打勝抗震救災這場硬仗,需要真情更需要實勁。
中國沒有停步。中央國家機關行政經費支出減少5%,用于抗震救災。各個部門繼續同心協力,給予災區急需。全國人民一如既往,奉獻愛心與力量。支援災區,每個人每個崗位都是主角;重建家園,災區人民艱苦奮斗自立自強。
萬眾一心,共克時艱,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中國人民一定能夠贏得抗震救災的全面勝利。
(十三)汶川5月,滿目傷情。但垅間的小麥已在收割,6月的新綠就在眼前。
5月19日,全國哀悼日第一天,地震重災區北川中學師生齊唱國歌重新開學。
6月1日,國際兒童節,災區的孩子說最想要的禮物是“快樂”。
這是頑強生命的禮贊,也是不屈中國的象征。
恩格斯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也許我們無法回避災難,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災難,是生者的勇氣將人類無數次劫難,砌入文明演進的長河。
從治河而興的黃河文明,到浴血重生的近代中國;從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到1998年抗洪搶險;從2003年抗擊非典,到今年年初迎戰冰雪,正是一次次災難憂患的嚴峻考驗,砥礪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推動著中國社會在挫折中奮進,在逆境中前行。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巴山深處,在災區考察工作的胡錦濤總書記在簡易防震棚小黑板上給孩子們寫下16個大字。
從災難中汲取信心,從災難中汲取力量,對于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汶川大地震是一個悲壯的過去,更是一個偉大的開始。
希望與中國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