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派人士出任政府部長表明,中國共產黨將會更加開放,中國民主黨派的發展空間將會更加廣闊。
科技部部長、中國致公黨中央主席萬鋼
我相信,隨著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一定會有更多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走上各級領導崗位。
——科技部部長、中國致公黨中央主席萬鋼
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陳喜慶
符合條件的黨外人士擔任正職是長期政策。只要今后有符合條件的黨外朋友,有合適的崗位,就會作出適當的安排。
——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陳喜慶
2007年,中國普通民眾熟知了兩個僅在各自專業領域內享有盛名的名字:萬鋼和陳竺。
在過去的一年中,萬鋼和陳竺先后以民主黨派與無黨派人士的身份執掌科技部與衛生部兩大部門,而上一位類似身份的部長,需要追溯至三十五年前。萬鋼、陳竺在2007年開啟的這一輪破冰之旅,被觀察家們解讀為高層釋放的政改信號,十七大報告中“選拔和推薦更多優秀黨外干部擔任領導職務”的表述,則讓人有理由對2008年期待更多。
突破“副職”與“文教衛”現象
與中央黨校對應,成立于1956年的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為主要培養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院校。2001年,專門研究執政黨和參政黨建設理論的甄小英從中央黨校調至社會主義學院任教。日前,甄小英對本報記者表示,根據統戰部門的安排,來社會主義學院接受培訓的非中共人士從當年的幾百人激增至現在的三四千人以上,學員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至新社會階層、海歸人士都有覆蓋。按照慣例,來這里培訓的人有很大比例最后走上仕途。
曾有人分析稱,與建國之初那批擔任中央和各級人民政府的領導職務的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對比,新時期非中共人士參加國家政權有幾個特點:其一為建國初期非中共人士大都任職高位,但現在從縣級開始均逐層覆蓋;其二為總人數遠超建國初期。但與此對應的缺陷是,非中共人士大都安排副職,并且集中于文教衛部門,甚至被人稱為“文教衛”現象。
與中共官員的升遷軌跡不同,之前擔任副職的黨外人士一般按照“副職晉升”規律運行,即從下一級副職直接升至上一級副職。萬鋼、陳竺的出現,無疑是從部委層面上突破了“副職”的堅冰,而在此之前,各地亦有散見民主黨派人士擔任高位,如浙江今年就曾公布數據稱已有四名非中共人士擔任正廳級領導。
2007年4月,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曾刊登文章稱,中國將重點在涉及行政執法監督、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緊密聯系知識分子、專業技術性強的政府工作部門領導班子中選配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擔任領導職務。
甄小英亦告訴本報記者,近年來在社會主義學院接受培訓的非中共人士不乏擔任審計、勞保、林業、環保、水利、信息產業等領域政府部門實職人員,其任職道路明顯拓寬。2008年,“副職”和“文教衛”都應在更大范圍內不再成為非中共人士的僅有活動空間。
新階層成員的政治可能
對于所謂“新階層成員”來說,200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大是一個絕佳的政治舞臺。實際上,早在十六屆六中全會上,中共已明確將推進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以“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面”,所以十七大代表中首次出現律師界的身影,而私營企業業主的數量亦比十六大得以擴大。
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淑真的說法,“執政黨與參政黨是中國政黨制度的一體兩面”,民主黨派甚至比中共更先顯現出對于新階層的重視,除了民建這樣長期聯系工商界的黨派外,類似民革這樣定位更為特殊的民主黨派也開始吸納新階層人員,剛剛結束的民建換屆代表大會上,新中央委員中就有六名屬于新階層人員。
中央統戰部將新社會階層人士定義為“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自由擇業的知識分子”。根據統計,新社會階層以及從業人員人數已超過1.5億,約占總人口的11.5%,他們掌握或管理著10萬億元左右的資本,直接或間接地貢獻著全國近1/3的稅收,其不容忽視的經濟地位也催使其增加政治訴求。
幾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統戰部網頁上新開辟的專門欄目名為“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社會主義學院亦有特設的“非公經濟人士培訓班”,均折射出這一階層人員已明顯被納入整體統戰規劃。2007年7月召開的統戰工作會議被中央黨校黨建專家葉篤初稱為“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關于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工作的理論和政策”,當中就高調提出將“培養和造就一支具有較強代表性和參政議政能力的黨外代表人士隊伍”。
中央統戰部研究室副主任張獻生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凡是參加統戰部組織的培訓班的新階層人員,都有可能對其“作出一定的選拔任用等其他政治安排”。
日前剛剛從各地調研回來的甄小英則告訴本報記者,高層的統戰思路已明確傳達至地方,“類似安徽、浙江這樣的省份都拿出一些職位專門針對非中共人士”。
對于非中共人士2008年的政治空間,甄小英肯定地說:分量會更重,級別會更高。 (記者 李靜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