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6天,中外記者三峽庫區采訪團完成在鄂渝兩省的采訪,33家中外新聞單位對三峽大壩、庫區移民和生態保護等問題進行深入采訪。昨天(3日),國務院新聞辦、三峽辦會同重慶市政府部門在涪陵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相關情況,并現場回答海外記者提問。
利大于弊
1500萬人告別洪災威脅
美國《Feature Story News》記者Sam Beattie:三峽工程對庫區生態環境會造成破壞、會產生移民問題,而發電量只占全國總發電量的4%,為何要上馬這樣的項目?
國務院三峽辦水庫司司長柳地:三峽工程是中國經過反復論證才上馬的項目,這個項目不僅可發電,還可防洪,雖然建大壩要產生120多萬的移民,但是,大壩建成后,可讓1500萬人基本告別洪災的威脅,可讓150萬公頃良田免于被淹沒的威脅,而且可以大大改善長江中上游的通航條件。顯然,三峽大壩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利大于弊。
移民資金
“問題率”是全國最低
日本共同社記者西村大輔:據我所知,三峽工程在移民資金使用上有“問題資金”,這里面有怎樣的問題?
重慶市副市長譚棲偉:移民資金是高壓線。2005年,中紀委公布了一個數據,移民資金的使用上有0.136%存在問題,這在當時統計的國家各項專項資金的使用上,“問題率”是最低的,這涉及270個案件,資金數量2700萬,絕大多數已經追回,責任人受到嚴肅處理。
去年,審計部門對三峽移民資金審計發現,400億資金中,有4.4億有“問題”,這些問題基本上是使用順序上的問題,而不是貪污挪用,目前這些問題95%已經得到合理解決。
征地賠償
每戶賠付款足夠蓋房子
香港《大公報》記者楊清林:我們看到,有的移民自家蓋起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后,已經沒有錢進行再生產了,對于失地農村移民,政府如何讓他們走上致富路?
原重慶市移民局副局長陳聯德:支付農村移民的搬遷費用,是精確測算過,完全夠其建造同等大小、同等質地的房子。
對于失地移民,重慶市政府有很多的政策扶持。比如,進行免費的技能培訓、政府幫忙解決就業、發放小額貸款助其創業等。
人口轉移
非政府強制的“再移民”
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張曉中:庫區目前還要轉移200萬人口,這是不是當初對移民問題考慮不足?
重慶市副市長譚棲偉:重慶目前進行的是城鄉統籌發展,庫區有200萬人需要轉移,這并不是再移民,而是“一圈兩翼”發展的需要,這種勞動力轉移不是政府強制,而是市場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