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9日,在第六屆中國合肥高新技術項目——資本對接會布展現場,我國自主研制的世界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裝置EAST(俗稱“人造太陽”)模型吸引了不少市民和客商的眼球。據了解,該模型按1∶8的比例制作,可以直觀地看到“人造太陽” 的放電過程。 中新社發 葛宜年 攝
十七大代表、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萬元熙20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我國“人造太陽”試驗裝置已建造成功,真正的“人造太陽”有望在30年至50年后為中國發電。
據萬元熙代表介紹,“人造太陽”制造的是核聚變能,它是模仿太陽的原理,使兩個較輕的原子核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并釋放能量。1952年世界第一顆氫彈爆炸之后,人類制造核聚變反應成為現實,但那只是不可控制的瞬間爆炸。“人造太陽”試驗裝置實際上就是在磁容器中對氫的同位素氘和氚所發生的核聚變反應進行控制。
“這項研究是國家審時度勢,大力支持的重大科研項目。”同時兼任國家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托卡馬克項目總經理的萬元熙說。我國投資2億元人民幣,自主研制成功目前世界上能讓等離子體運行時間最長的核聚變實驗裝置,并把它命名為“EAST”。
十七大報告提出要“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后,萬元熙感到非常振奮。他說開發新型清潔能源的任務十分緊迫,黨中央的決策十分正確。萬元熙代表說,與傳統的化石能源相比,核聚變能具有清潔和易采集的特點。每一升水中約含有30毫克氘,通過聚變反應產生的能量相當于300升汽油的熱能。地球上僅海水中就含有45萬億噸氘,足夠人類使用上百億年,比太陽的壽命還要長。萬元熙代表說,由于核聚變能耗資巨大,技術難度超高,世界各國必須攜手才能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國已正式加入由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和印度等組成的國際合作項目,共同開發核聚變能反應堆。這一項目耗資100億美元,我國將投入價值40億元人民幣的自行研制的設備。
“能源對整個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最重要。” 萬元熙代表說,“中國政府正在全面考慮能源問題。如果各國都給予充分支持,未來30年到50年將可能建成民用電站。”(記者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