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前夕,中央派出多個級別很高的國情考察團分赴各地進行考察。
學者指出,國情考察現在已經形成慣例,每當中央在作出重大決策和部署前,或者在重要會議召開前,都要先安排相關人員和專家進行國情考察,一方面為決策提供理論和資訊準備,另一方面為決策營造良好的理論氛圍和輿論引導。
李郁英是廣東《惠州日報》一位跑“時政”的女記者,從“蘇東坡紀念館”到“大亞灣核電站”,做了10年記者的她談起惠州來,如數家珍。
“今年8月16日至17日,我陪同中宣部國情考察團調研和采訪了兩天,他們一行十幾人,先后到惠州最大的中外合資企業、博羅社會主義新農村大學、蘇東坡紀念館、東江縱隊紀念館等地考察和調研。”9月12日,李郁英在接受《民主與法制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在整個考察過程中,考察團主要是聽和看。在找村民座談時,不僅不讓記者在場,就連當地陪同的官員也不得在場。”
后來,李郁英以“中宣部國情調研組抵惠”為題報道了此次調研。在介紹國情調研組此行的目的時,李郁英說,此次中宣部國情調研組來惠州開展國情調研,主要是考察了解惠州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狀況,了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了解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動態、理論創新及社科研究方面的情況。
到惠州的這個國情考察團團長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以下簡稱社科院)副院長李慎明。李副院長原在中央軍委工作,1997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8年任社科院副院長。他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國際政治、全球化理論及黨建理論等方面,有百余篇研究成果。
其實,像李慎明一樣的中央國情考察團團長還有一些,譬如,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中宣部副部長雒樹剛。十七大前夕,中央組建了多個高級別的國情考察團,由部級官員帶隊,分派各省調研。除了在廣東考察外,李慎明還率隊到云南、廣西等地考察。
“十七大前,國情考察團的主要任務是調研各地在改革和發展中取得的新進展、遇到的新情況、采取的新措施,了解官員和民眾的思想動態,為十七大的召開營造良好的理論氛圍、輿論氛圍。”一位考察團成員對記者說,“每次中國共產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都要形成一個報告,譬如江澤民同志代表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向十六大作的報告,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今年10月15日,胡錦濤同志要代表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向十七大作報告。可以說,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形成的報告,是執政黨治國的總綱領,不僅黨和國家的政策要圍繞和落實報告精神,就連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也要依據和反映報告的精神和要求,因此這個報告有‘天下第一報告’之稱。換一個角度說,報告不僅關系執政黨的執政能力,更關系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必須匯集全黨、全國人民的智慧寫好這個報告,并讓全國人民理解這個報告,認可這個報告,從而實踐這個報告。”
十七大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與李郁英一樣,張亞麗也是一名跟蹤采訪考察團的女記者(平羅縣電視臺)。“十幾名專家教授,在寧夏平羅縣農村考察了3天,走了4個鄉鎮,和農民座談,不讓當地干部參與。”
“即將召開的十七大,會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央黨校教授、《學習時報》顧問、《理論動態》原主編沈寶祥在接受《民主與法制時報》記者采訪時說,“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的‘6?25’講話,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進而提出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越走越寬。在十七大召開前夕,總書記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旗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
沈寶祥教授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于毛,成于鄧”。“在1982年9月1日至11日召開的十二大上,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嶄新命題,得到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一致擁護。十二大確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主題。這以后,每一屆黨的代表大會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每次代表大會的主題,幾乎全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開,都是對此理論不斷拓展和深化。十三大的主題是: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十四大的主題是: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十五大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十六大的主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6月25日,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發表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重要講話,這個講話就是一次十七大的政治預告,也是在為十七大做政治、思想和理論準備。換言之,是在統一黨的高級干部的思想,也是在統一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為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論基礎。
在十七大的旗幟問題上,中國知識界曾有“不同的聲音”出現。為此,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專門發表文章說:“這兩年,在改革開放要不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問題上,要不要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問題上,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其實質是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這是我國在改革開放的每個歷史關頭都必須回答的重大問題。”
按照李君如的說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的創造,是我們的寶貝,什么主義都不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我們有用”。
胡錦濤總書記“6?25”講話后,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李景田、中央黨校黨委書記蘇榮等理論前沿人物先后在《人民日報》、《學習時報》等黨的報刊上撰文,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這個問題上,中央黨校已經定了調子。”中央黨校教授王長江告訴記者說,按照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做到“四個堅定不移”:一是解放思想,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堅持;二是改革開放,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推進;三是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落實;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必須堅定不移地為之奮斗。
“十七大報告已經在小范圍內展開討論了。”中央黨校一位教授告訴記者說,有些國情考察團成員已經看到了這個報告草案,沒看到報告草案的成員,對報告的基本內容也比較清楚,“因為考察團成員大都是研究這些問題的理論前沿人物,有些人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和主要成員,是黨中央、國務院‘思想庫和智囊團’成員。”
國情考察團為十七大營造理論氛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經濟體制上,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情考察團成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義平告訴記者說。今年8月20日,在延安考察期間,他在延安干部學院就宏觀經濟形勢發表了一篇題為《實踐科學發展觀要宏觀調控與制度建設并重》的演講,從經濟學角度詳細分析了當前宏觀經濟運行中的各種顯著現象及其成因。比如,針對目前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的現狀,粗放式經營模式多年來一直沒有多少改變,目前的經濟發展主要靠“便宜”的要素支撐,即便宜的土地、便宜的環境、便宜的勞動力和能源。其原因就在于價格不能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資源環境惡化等外部性問題又因產權及監管制度的不夠完善而未能很好解決。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績,在環保問題上與老百姓的利益取向并不一致,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問題上也存在明顯不足。
社科院學部委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李崇富教授曾多次到浙江調研和考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認為在許多方面,特別是在民營經濟方面,浙江走在了全國的前面,并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很有研究價值。李崇富教授是《十六大以來的理論成果》一書的作者,他對“構建和諧社會理論”情有獨鐘,“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繼承和創新。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發展史上,鄧小平理論首先揭示了社會主義本質,社會和諧理論揭示了社會和諧與社會主義本質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我們黨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化和拓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進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是我們總結改革開放以前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得出的一個極為樸素的真理。同樣,不和諧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才談得上和諧,兩極分化不可能實現和諧。”
從媒體的公開報道來看,十七大前夕,中央至少派出了10個以上國情考察團赴全國各地進行考察。除了社科院副院長李慎明帶領一個考察團外,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帶領的國情考察團到安徽考察,中宣部副部長雒樹剛帶隊到黑龍江考察,外交部部長助理翟雋帶隊到大連考察。引人注目的是,中央還派出了非中共領導干部的考察團。今年8月11日,統戰部副部長黃躍金領隊,以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劉凡為團長的全國非中共領導干部考察團到西藏考察。考察團所到之處,都受到了高規格的接待,往往是當地“一把手”親自出馬“匯報工作亮點”,并把考察活動當作與高層接觸、了解高層動態的一次難得機會。黑龍江當地官員在向考察團匯報情況時明確表示,要為十七大的召開營造良好的理論氛圍、輿論氛圍、文化氛圍、社會思想氛圍和國際輿論環境。
中央黨校教授沈寶祥認為,十七大之前的國情考察團到全國各地進行國情考察,目的并不主要是到各地征求對十七大報告的意見,而是了解各地情況,然后向中央反映和匯報。考察團必須僅僅圍繞胡錦濤“6?25”講話展開考察活動,看看各地對“6?25”講話的反映,為十七大報告營造理論氛圍,制造輿論準備。
“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七大在這個問題上肯定要有所突破。”一位考察團成員說,“但十七大報告不是無源之水,也不是無本之木,必須源于對國情的準確把握和概括。而由于現在的一些制度缺陷,地方黨委和政府在將情況上報中央時,往往經過了過濾和篩選,因此,類似國情考察團、巡視組應運而生,目的是讓中央準確、全面了解國情,以便作出準確判斷和決策。”
“目前,各省級領導班子換屆基本完畢,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要把各地的思想統一到中央的部署上來,然后通過十七大報告體現出來,這是個大是大非問題。因為,十七大不僅要安排未來五年的發展,還要謀劃到2025年的奮斗目標。”這位考察團成員分析說,“因此,考察團還有一個任務就是了解各地官員和民眾的思想動態,以便發現一些苗頭性和傾向性的問題。實踐證明,理論上不成熟,意識形態領域不設防,國家就難以自主自立,也難以實現健康發展。”
國情考察已成為一種慣例
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一室主任、研究員趙志魁,曾多次到浙江和廣東進行國情調研和考察,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國情調研已經成為一項科研項目,研究人員可以申請科研經費,國家也有這方面專項撥款。
在社科院的官方網站上,社科院院長陳奎元將社科院定位為: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思想庫和智囊團”,目的是“為黨和國家決策服務”。這樣的定位,使社科院成為國情調研的“主力軍”:單單去年,就有1800多人深入近500市縣調研國情。社科院副院長李慎明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說,為更好地履行黨中央國務院“思想庫和智囊團”職責,社科院自2006年起組織開展國情調研工作,圍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若干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實施國情專題考察活動。
“去年,社科院完成了66項重大國情調研課題。”社科院一位博士后研究人員告訴記者說,這66項重大課題緊緊圍繞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展開,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企業改革、農村村莊現狀、國家安全與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化、邊疆地區穩定與發展、中國企業在國外的投資等。“現在已經形成了慣例,每當中央在作出重大決策和部署前,或者在重要會議召開前,都要先安排相關人員和專家進行國情考察,一方面為決策提供理論和資訊準備,另一方面為決策營造良好的理論氛圍和輿論引導。譬如,關于是否廢除經濟犯罪死刑問題,當時法學界呼聲很高,有關方面組織了調研,認為廢除死刑的時機尚不成熟,后來,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說:出于國情,中國不能夠取消死刑,但將用制度來保證死刑判決的慎重和公正。”
“再以十六屆六中全會為例,在會議召開前夕,中央派出了數十個國情考察團,深入全國各地,就如何構建和諧社會進行全方位、多層次考察;同時,國情考察團還要放眼國際,拓寬視野,進行國情之間的對比考察,引進他山之石,以充實和刷新執政黨管理社會的理念。”這位研究人員說,“考察團分赴歐洲、北美、拉美、東亞、非洲等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和地區,考察這些國家和地區管理社會的經驗和教訓,從社會分配到福利制度,從民間組織到勞資關系,從社區管理到突發應急,內容包羅萬象。”
記者看到一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訪問巴西、阿根廷的考察報告。這個報告說,美國在拉美試驗新自由主義的目的是為滿足霸權主義資本家實現跨國利益,新自由主義對發展中國家的危害是巨大的,教訓是深刻的,必須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堅決抵制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滲透。新自由主義主張“使經濟盡可能最大程度地自由化”、“盡可能最快地私有化”。
“國情考察使專家學者的理論研究與當前的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并對政治產生影響。”中央黨校一位教授說,“與政治關系很密切的這部分專家學者,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的研究可能會直接影響到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