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雜志2009年7月30日文章:中國如何保持高增長
全球經濟的重新平衡要求美國減少消費并增加儲蓄。這意味著中國、德國、日本這三個全世界最大的保持貿易盈余的經濟體需要減少儲蓄,增加消費。這其中,中國受到的關注又最多。2008年中國的貿易盈余超過四千億美元,占GDP的十分之一,這一規模明顯過于龐大。中國能調整其貿易不平衡么?如果可以,中國在未來將如何取得高速增長?
好消息是盈余的數字已經在縮小。中國經濟在第二季度的強烈反彈將GDP增長推高至7.9%,完全是國內需求所致。中國的商品貿易盈余在同一季度比上年同期減少了四成,降至350億美元。高盛的分析師認為,剔除進出口價格變動因素,盈余下降的幅度更為可觀,只有去年的三分之一不到。
大多數經濟學家仍相信中國會保持大規模的貿易順差。第二季度進口的猛增主要是商品的大量儲存,并不會持續很久。麥格理證券的保羅?卡維(Paul Cavey)預測,中國的經常項目盈余今年會降至GDP的6%,到2010年則會降至4%。2007年,出口占GDP的35%,今年則會降至24.5%。
因此,表面上看,中國目前的轉變符合西方國家長期以來的希望,即將增長的引擎從出口調整為內需。由于全世界最大規模的財政刺激和寬松的貨幣政策,中國的真實內需增長今年至少會達到10%。事實上,中國經濟增長依賴出口的理解是頗為誤導性的。其經常項目盈余在2005年之后確實增長迅猛,但此前一直較為溫和。而過去十年的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平均只有十分之一。
問題更關鍵是在于:消費和投資之間的內需組合不平衡,并變得更加嚴重。2008年,私人消費占GDP的比重從1990年的49%降至35%。形成對比的是,投資占GDP的比重從35%升至44%。今年,政府刺激方案的大部分都進入了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擴大了投資的比重。中國的資本支出可能首次超過美國,而消費支出卻只有六分之一,這就是中國最主要的經濟不平衡。
投資修建鐵路、公路和電網是短期內拉動需求最有效的辦法,特別是像中國這樣需要更好的基礎設施的國家。但是,投資并不是可持續進行的,在今年的基建熱潮之前,這方面的投資也很高了,許多經濟學家因此擔心產能過剩,以及銀行壞賬的風險。
中國應對全球經濟危機的速度值得贊揚,F在,中國需要集中精力進行結構調整,不只是為了保持內需強勁增長,進一步減少貿易盈余,也是為了增加消費在增長中的比重,相應減少對投資的依賴。
在探討中國如何做到這一點之前,有必要澄清一個誤解。經常有觀點認為中國保持經常項目盈余是因為消費者支出較低。事實上,中國擁有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消費者市場,在過去十年間的增速達到8%。,過去十二個月的零售額也增長了17%(可能有政府采購的因素)。盡管如此,中國的消費者支出的增長還是比整體經濟緩慢。結果是,消費占GDP的比重下降,和國際標準相比顯得更低:大多數其他亞洲國家為50-60%,美國為70%,而中國是35%。
經濟學家對消費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和最佳解決方案意見不一。最通行的解釋是社會保障體系的不足使得中國家庭將收入的大部分存進銀行。他們為未來的醫療、教育和養老儲蓄過多?的螤柎髮W的經濟學家艾斯瓦?普拉薩(Eswar Prasad)稱,中國城市家庭的儲蓄率在過去十年中從20%上升至28%。在考察過所有可能原因后,他認為,對醫療和教育負擔的不確定性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欠成熟的金融系統讓家庭很難獲得貸款,令情況更加嚴重。
北京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他們在2005年到2008年在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翻了一倍。但是總額仍只有GDP的6%,而經合組織成員國的這一數字平均為25%左右。今年,政府提高了低收入家庭養老金的覆蓋范圍和金額。同時,計劃到2011年為總人口的90%提供基本醫療保障,但是新的支出可能只有每年GDP的0.5%不到。如果這些措施可以紓緩家庭對于未來醫療費用的擔心,他們可能會減少儲蓄。但要對消費者行為產生影響,仍需要數年之功。
更重要的是,福利不足并不能完全解釋消費何以在GDP中的比重下降。一是在國有企業改革之后,大多數工人差不多十年前就已經沒有國家提供的醫療和教育,所以這并不能解釋中國的儲蓄在最近還一直上升。世界銀行北京代表處經濟學家高路易(Louis Kuijs)稱,大量的儲蓄可能要歸因于收入的不平衡。富人儲蓄得更多,而他們的數量也在增長。
第二,盡管城市家庭儲蓄得更多,農村家庭在過去十年中卻不像以前那樣節約了。結果,平均的家庭儲蓄率上升地比較平穩。高路易計算得出的結論是,家庭儲蓄總額從1998年占GDP的21%上升到2008的24%。家庭儲蓄僅占這段時期國內儲蓄總額增長的五分之一。大多數銀行存款的增長來自于企業。
這其中原因有二。第一,如果有人儲蓄得太多的話,那也是企業,而不是家庭。第二,你需要從其他地方尋找中國消費比例下降的原因。過去十年中,消費占GDP比重的下降幾乎是家庭儲蓄上升幅度的四倍。
消費比重下降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國民收入中(以工資和投資所得形式)流入家庭的比重下降了,而企業利潤的比重則上升了。中國的增長集中于資本密集型產業,如鋼鐵之類的重工業,而不是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因此,利潤(資本的回報)的增長超過了工資收入。
較低的銀行利率刺激了資本密集生產,國有企業可以將全部利潤再投資也強化了這一點。政府也通過控制匯率和土地、能源等要素的價格來扶持制造業而不是服務業。
僅僅號召家庭支出更多并不足以令中國的增長轉向消費主導。加強福利體系很重要,但政策也應該關注,如何提高家庭收入,減少公司儲蓄,高路易稱。讓增長變得更加依靠勞動密集產業需要進行很多艱難的改變。中國需要改革金融部門,提高國有企業的資金成本,提高私營企業,特別是服務行業,獲得信貸的機會。高利率也有助于提高家庭收入。應該強制國有企業支付更多紅利。這些改革比建立福利體系更難,要求政府放松對經濟的控制。最后,中國還需要允許匯率上升。這將提高消費者的實際購買力,抑制在制造業的過度投資,并有助于進一步減少貿易逆差。(編譯: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