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泰晤士報》7月28日文章,原題:西方沒錢花,中國不想花
富有而傲慢的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曾是世界旅游的丑陋面孔。到了20世紀,這頂不光彩的桂冠讓給了美國。但如今美國債臺高筑、美元貶值,它已配不上世界最可鄙外國游客的頭銜了。新的接班人開始擔當起重任,從邦迪海灘到普吉島,中國游客掀起滾滾波浪。
去年,當中國大陸人在60年的旅行禁令解除后踏足臺灣時,當地人抱怨大陸游客隨地吐痰、高聲喧嘩及舉止粗魯。泰國對粗魯觀光客的抱怨甚至促使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出臺(中國公民)國外行為規范。
即便這樣,歐美仍希望中國游客大舉入侵,因為這些新時代的維多利亞人有比禮儀更重要的東西:錢。
在經過數月的忐忑后,北京的機械師成功誘使中國的發動機退出低速擋。年初以來,銀行貸款增加35%,顧客絡繹不絕重返住房市場和汽車展廳。歐美地產商希望這些錢將有一部分流入他們的爛攤子市場。在俄羅斯寡頭神氣活現的地方,或許很快能看到中國大款。中國的復蘇快得令人意想不到,摩根斯坦利由此認為中國已與世界其他地方脫鉤。就像上海的磁懸浮列車一樣,中國快車正脫離美國的柴油機火車頭,在生銹的經濟鐵軌上凌空飛馳。
作為世界第一大儲戶的中國人仍把一半收入存起來。經濟學家估計,中國GDP增長有80%來自數千億刺激資金的驅動。信貸放寬造就了繁榮和買車熱。但出口仍下滑超過20%。中國的零售消費上升了15%,但仍只有投資支出增幅的一半。
短期而言,中國的磁懸浮列車能奔騰向前,但長遠而言,這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美國消費的大復蘇(不太可能)或中國消費者行為的大轉變(同樣不太可能)。如果說中國正與世界經濟脫鉤,許多人都想知道它在走向何方。
復蘇的中國被捧為我們的救星。當中國農村數百萬人開始購買電視機、冰箱和仿冒名牌鞋時,世界將為之徹底改變。我們的領導人請求中國打開大門,讓有錢的消費者購買我們的商品。只是目前不知道這將如何發生。我們不應將信任當兒戲。我們必須開始再次制造能誘惑中國人購買的產品。(作者卡爾·莫蒂謝德,汪析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