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5月13日文章,原題:中國消費者是遙遠的“圣杯”———可望而不可即
當全球和中國國內企業將視線和希望投向世界人口最多的市場之際,中國的國內消費出現了穩定的增長態勢。但在推動中國消費者全面釋放潛在能量的過程中,中國面臨著長期挑戰并需要對經濟增長模式進行一次結構性調整。
銷售量最大的零售業是食品、服裝、汽車和房屋裝修,而房屋銷售量也隨著稅率降低和貸款放松逐漸上升。隨著中國政府致力于推動農村地區消費,農村消費者的支出增長幅度已經超過城市消費者。與去年同期相比,4月份城鎮零售業增長13.9%,而農村地區的零售業增長幅度為16.7%。
麥肯錫公司和中國市場研究集團等公司的咨詢師敦促零售商不應僅僅局限于北京和上海,要到成都、武漢等中國二線城市去尋找商機。這些城市是中國新富裕起來的年輕人口增長最迅速的地區。
盡管如此,指望中國消費者像西方消費者那樣消費仍至少需要幾年時間。瑞銀集團的經濟學家王濤(音)在本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消費者之所以傾向于儲蓄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工資增長落后于出口和投資增長。這也是家庭支出滯后的原因。中國需要調整經濟,將更多產業利潤分配給勞工而非資本投資者。
因此中國目前除了依賴西方需求外并沒有多少選項。然而出口領域依然前景暗淡。與去年同期相比,4月份的出口下降22.6%,降幅超過市場預期,這引發了人們對中國2010年或2011年GDP增幅下降的擔憂。“2009年后的持續復蘇將依賴于美日歐的穩定復蘇,”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家們本周三表示。與此同時,在中國的基礎設施和房地產建筑支出的拉動下,中國4月份的工業產值增長7.3%,低于分析家們此前預期的8.3%和3月份的增幅。
“中國的增長恢復依然強健,4月份的下降很有可能只是暫時現象”,高盛公司的分析家本周三如是說。據美國美林證券公司介紹,與今年第一季度6.2%的降幅相比,較去年同期增長1.4%的小型貨運汽車和卡車產量,是中國經濟復蘇的另外一個征兆。由于無論價格怎樣下滑,產業領域都沒有停止生產,中國政策驅動型增長模式的盈利能力仍令人擔憂。據摩根大通提供的數據,中國上市公司今年第一季度的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5.8%。 (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