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網站2月19日文章,原題:中國大宗海外投資西方為何不再驚呼
周二,俄羅斯副總理謝欽與其中國同僚王岐山在北京出席了中國貸款換取俄羅斯石油協議的簽字儀式。《南德意志報》指出,中俄雙方去年10月即有此意向,但在貸款利率和原油質量等具體問題上未達成一致。現在,形勢發生了變化。《法蘭克福匯報》還注意到,西方政界對迄今中國在海外最大的收購行動沒有發出驚呼。
除能源外,中國也在擴大自己在原料產地的實力。由于原料價格比去年下降了60%,全球礦業巨頭、澳大利亞與英國的力拓公司欠債近400億美元,面臨深淵。現在國營中國鋁業公司準備追加大筆投資。
《法蘭克福匯報》注意到,西方政界這次沒有發出驚呼:"中國人帶來了近一半的資本。他們能這樣做,是因為西方金融窘迫,不再討論亞洲和石油輸出國的國家基金對外擴張的特點。只要看一下歐美各國政府如何以不顧一切地支撐本國經濟、一夜之間實行國有化,那些想批評中國的國有經濟的人也就張口結舌了。相反,如果中國強大的國家基金公開拒絕收購衰敗的西方銀行,西方反而感到擔憂。
“不懂得這一切的人,還要學習。世界沒有中國不行。中國正在利用這一形勢。它當然不會面面俱到,中國會精心挑選。疲弱的汽車集團、一敗涂地的金融公司,北京當然不會收購。中國人知道,他們過去在國外投資入股經常出錯。但毫無疑問,中國需要原料產地,而在平常年代,由于政治上的限制,原料生產企業總是很難買到手。
“政府批準的并購當然會形成獨特的結構。今后,在就礦石和銅的價格進行談判時,中國人坐在一張桌子的兩旁,他們既是賣主,也是買主,這也許正是體現世界第三經濟大國影響力的最佳圖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