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12月17日文章,原題:非中國制造
(溫州)巨一鞋業集團正是那種幫助中國從貧窮的農業國轉變成為制造業大國的公司。當年李安蓮(音)從親戚家借了錢,建起自己的工廠。現在,她的公司擁有3800名雇員,每年生產1000萬雙鞋,客戶甚至包括西班牙的名牌廠商。
李的許多鄰居也有著相似故事。活躍的企業家精神已將溫州變成了中國私營經濟的領頭羊。據估計,溫州共有30萬家小企業。然而,巨一集團中有一點與私營企業的“利己主義”不甚協調。公司辦公樓有整個一層都被騰空作為中國共產黨支部的活動室,其中一個房間還掛著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和鄧小平的6幅畫像。
中國于本周迎來改革開放30周年。然而在紀念活動舉辦之際,中國同時也在經歷著自我反思:經濟增長是否能夠持續,中國式的資本主義是否能幸免于深層次的矛盾。從短期看,溫州是國際經濟是否健康和消費者需求是否強勁的風向標。溫州這樣的出口中心的衰退意味著其他地方的消費低迷。此外,溫州企業家們的命運也將成為中國是否能夠從低成本制造業向更加完備的經濟體系轉變的試金石。
最緊迫的威脅來自全球衰退,中國11月份出口下降預示著前路艱辛。但虛弱的經濟同時也點燃了有關企業活力是否被政府對經濟的殘留控制所扼殺的討論。在經歷30年的改革之后,中國金融體系仍被政府所控制,這意味著資金總是依照政治關系而流動,而非商業需求。
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說,今年的出口下降了15%,溫州20%的工廠倒閉或削減了生產。在溫州雙嶼,經濟減緩的跡象十分明顯。那些沒有固定客戶或合同的小工廠的日子更加難過。然而,建立品牌、技術升級都需要投資。
溫州的地下錢莊模式能幫助公司從無到有,卻無法幫助發展到下一階段。而主要的國有商業銀行卻把錢提供給那些國有公司。隨著私營企業的逐漸成長,它們需要更多的資金和土地,其中一些企業意識到需要同黨政部門接近,黨員活動室就是例子。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黃亞生(音)說,企業家精神的真正蓬勃發展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放松農村管理之后。但從90年代開始,政府又加強了對私營經濟的控制,更加注重政府主導的城市發展。他認為,溫州現在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在于缺乏用于現代化的足夠資本,私營公司缺乏融資將有可能威脅到中國的生產力以及未來經濟增長。(作者吉奧夫·戴爾,伊文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