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改革開放折射中國智慧——訪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中國問題專家埃列奧諾拉·皮沃瓦羅娃
新華網莫斯科11月28日電(記者 劉洋)“通過改革開放,中國取得了令世界震驚的成就,創造了名副其實的中國奇跡,”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埃列奧諾拉·皮沃瓦羅娃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這樣說。她認為,中國在制定和落實改革開放政策時表現出了超凡的智慧和遠見。
71歲的皮沃瓦羅娃是中國改革問題專家,研究中國長達半個世紀。她曾三次赴中國訪學,著有《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等多本專著。由于親身經歷過蘇聯改革的挫折,皮沃瓦羅娃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尤為感慨。她說:“世界上順利實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軌的國家為數不多,中國是其中一個。改革開放這些年來,盡管‘鐵飯碗’被打破,免費的教育、醫療和住房服務被逐步取消,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仍不斷提高。我經常到不同國家進行學術交流,也比較過各國改革的過程和結果。中國改革的成功不同尋常,令人驚嘆。”
對于改革開放政策中的“中國智慧”,皮沃瓦羅娃表示,首先,中國沒有在批判過去上花費過多精力,而是專注于創造新事物,并且努力保持政策的延續性。中國的改革開放直接面向人民群眾需求,將保證糧食和消費品供應作為優先任務,確保廣大民眾從最開始就支持改革。
其次,中國領導人沒有根據“洋處方”來搞改革,而是研究本國和外國經驗,考慮中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匱乏等基本因素,據此作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結論。中國的這種實事求是地作出獨立判斷的做法十分可貴,不少政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發展。
再次,中國沒有像蘇聯那樣發生激烈的民主化變革,而是逐步地、試驗性地向市場經濟過渡。中國的這種“摸著石頭過河”、從少到多、從局部到整體的漸進做法避免了劇變發生,確保了社會和政局的穩定。
此外,中國在對外開放、吸引外資的過程中注意“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牢牢把握捍衛國家利益這一原則。中國領導人沒有忽略宏觀調控。在經濟不平衡加劇的危險時期,國家采取了加強宏觀調控的措施,從來不曾喪失對生產的控制。
在談及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的前景和面臨的挑戰時,皮沃瓦羅娃說,鑒于這些年的成功經驗,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景非常宏大,但社會分化、貧富差距懸殊是中國面臨的挑戰之一,盡管所有人的生活都在改善,但城鄉、地區、行業之間的差異依然存在,甚至不斷擴大。此外,環境惡化也是妨礙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
皮沃瓦羅娃表示,“中國應該沿著既定道路前進,同時采取謹慎步驟,繼續‘摸著石頭過河’,以國家利益為準繩,進行各種嘗試以取得新的成就”。此外,中國還應擴大對外聯系,加強對生產的宏觀調控,對環境予以更多關注,將其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在社會領域,中國應繼續探索扶助社會低保人群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