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外國人,但我的工作是報道中國,”在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的記者席上,白皮膚,藍眼睛的大衛·費格斯很是“搶眼”,“雖然我中文說得不好,但這次主辦方的媒體支持做得Very Good!”戴著同聲傳譯機的他笑著說。
在峰會開幕的前一天晚上,作為中國網報道此次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外國專家,大衛還對第二天的峰會充滿懷疑,對中文很怵的他害怕自己在會上什么都聽不懂。
英文簡介+同聲傳譯機
開幕式當天,大衛在會展中心的接待處找到了中英雙語的會議簡介。“這樣我就不用擔心聽不懂了,上面的資料足夠我寫稿用的。”大衛回過頭對我們眨眨眼,一臉的得意。而對于一些不是英語國家的記者,會場配備的同聲傳譯機還提供了多個頻道不同語言的翻譯服務,只要你選好頻道,會議的所有內容就會用你熟悉的語言實時翻譯出來。
會議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員都分別在胸前佩戴著不同顏色的證件,熱心地為會場內的記者和參會人員提供服務。“他們的人數真不少。”大衛說。當他嘗試著走近主席臺拍照時,一位工作人員禮貌地將他攔在了警戒區域內,而在警戒區域的界限上,醒目的中英雙語標識就樹立在那里。
看著我們從組織者手中拿到的峰會發言實錄,大衛聳聳肩說:“這可能就是我對他們唯一不滿意的地方了,為什么沒有英文速錄員呢?”
采訪高爾夫和民歌晚會
中國-東盟博覽會第五屆CAEXPO高爾夫國際名人邀請賽10月22日在南寧舉行,作為高爾夫愛好者的大衛當然不會錯過這樣的比賽,所以一大早,他就背著相機興沖沖地出門了。
大衛回來的時候滿臉笑意,手里還拿著舉辦方送給他的紀念品。熱情的人們邀請前去報道賽事的大衛參與他們的高爾夫比賽,并且借給了他一整套的高爾夫裝備。在眾目睽睽下要打好高爾夫的確需要很大的勇氣,和以前不同,現在的南寧人在街頭不會再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老外,但在某些特殊的活動或者項目方面――比如高爾夫――本地人還是理所當然地認為外國人會比較擅長。“遺憾的是我打得太失常了,很丟人。”大衛搖著頭對我們說。
南寧的媒體對這位出現在高爾夫球場上的老外格外的感興趣,據大衛說,甚至還有電視臺的記者采訪了他。“我能說什么呢?我打得那么爛,對著鏡頭我臉都紅了。”回憶起中國同行們的熱情,大衛笑著說。
第十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開幕式晚會《大地飛歌·2008》同樣是大衛最感興趣的活動之一。雖然很多西方和現代的的元素正在中國大行其道,但真正吸引外國人的,仍然是中國文化中最民族最傳統的東西,因此,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能清楚地說出秧歌,太極,皮影戲這些中文詞匯。
晚會上不僅有耳熟能詳的中國民歌,還有來自東盟諸國風格各異的傳統歌曲。大衛聽得如癡如醉,他說:“雖然我聽不懂大多數歌曲的歌詞,但我能夠聽出里面表達的感情。”他跟著臺上的歌手阿牛哼著《桃花朵朵開》,“比如這首歌,我能感覺到里面的快樂和希望。”
大衛試圖靠近舞臺為美麗的馬來西亞民歌手拍照,卻被站崗的保安攔了下來。他笑著指了指記者證,保安也會心地一笑,用食指放在嘴邊做了一個“噓”的動作便讓他過去了。“這次活動的工作人員非常專業,能夠在職責允許之內為記者提供最大的便利。”大衛一邊欣賞著自己在近處拍到的舞臺照片一邊說,“當然啦,對外國記者他們尤其熱情!”
自由的新聞采訪
在中國-東盟博覽會上,除了操著各國語言的自愿者和服務人員、中英雙語的宣傳冊和廣告牌,大衛還發現了一些采訪中的變化,以前經常會遇到以語言不通作為借口回避采訪的官員或者群眾,而如今,一些僅僅會說幾個英文單詞的中國人也開始用手比劃著和大衛溝通了起來。 “每個人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大衛說,“無論是各國參展的商人還是參觀的人們,都希望把自己對展會的看法說出來。我想這樣才能讓沒來到現場的人知道得更詳細更全面,至少作為一名記者我很高興他們這么健談。”
南寧,隨著每一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逐漸地調整著自己的姿態,從一個相對閉塞的城市成為了一座笑迎八方賓客的國際舞臺。在這座別名“綠城”的美麗城市,我們領略到的不僅是無限美好的自然風光,同時也感受到了人文關懷的絲絲暖意。
“我想我該好好學學中文了,”大衛在去機場的汽車里念叨著,“那樣下次來南寧,我就能用中文和海鮮排擋的老板砍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