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專稿:自上世界60年代中國總理周恩來出訪非洲以來,中國一直十分重視對非外交工作。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就多虧了重視對非洲外交的重視。日本《選擇》月刊3月號就中--非洲關系刊發文章預言:在21世紀的國際政治中,中國與非洲是否會結成一個巨大的陣營呢 ……
作為周恩來總理那次訪問的成果之一,中國與非洲國家建立起了定期進行部長級會談的中非合作論壇機制。首次會議于2000年召開,之后每3年舉行一次。盡管法國和日本在此之前也建立了類似的對話機制,但是卻完全被中國搶了風頭。
估計目前活躍在非洲大陸上的中國商人已經超過了80萬。有800家中國企業在49個非洲國家開展業務,并在當地成立了490家合資企業。
石油是連接雙方的紐帶。安哥拉從2006年開始超過沙特,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油進口國。蘇丹的大部分石油也出口到了中國。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在歐美企業撤出這片土地之后,中國開始了在那里的勘探、開發和生產。木材出口是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貿易。利比里亞、加蓬和赤道幾內亞都是木材出口大國。
法國企業在爭奪石油和礦山開采權的斗爭中屢屢敗給中國企業。日本政府也因為大量削減在這一地區的政府開發援助,影響力日益減小。
另一方面,中國又以維和大國的姿態再次登場。中國目前在非洲7個地區派遣了超過3000人次的聯合國維和人員。在蘇丹和烏干達等地還有中國建造的步槍工廠。除了經濟層面的交往,中國與非洲國家在安全保障領域的聯系也日益緊密。
中國沒有在非洲殖民的歷史,也不會沒完沒了地指責當地的政府管理、人權和腐敗的問題。在2005年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活動上,中國極力強調鄭和的遠洋航行不是侵略而是友好訪問。
對中國來說,今后的問題不是如何機智地應對歐美的批評,而是如何構筑非洲的和平與穩定。對于大量投資和進軍非洲市場的中國企業來說這才是最具實際價值的問題。(編輯:陶志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