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12月23日文章】題:在中國尋找本土英雄(作者 詹妮弗·劉)
在北京我家附近的超市,我注意到進口商品的數量越來越多:先是新西蘭的乳制品,接著是波爾多葡萄酒;最近掀起熱潮的則是意大利橄欖油。作為一名廚師,我遺憾地看到中國人在國家繁榮發展的同時,飲食也變得越來越西化。
我也開始擔心,中國人新的飲食習慣正在助長溫室氣體的排放。在美國和歐洲出現了努力減少碳排放、吃本地產食品的運動,中國人卻因種種新選擇而欣喜若狂,無暇顧及他們給地球造成的損害。
在中國的農村地區,有跡象表明氣候變化已經開始破壞收成。我和未婚夫常去長城附近的一個村子度周末,在那里,種玉米的農戶抱怨說,今年夏天的雨比往年遲來了6周,而冬天變得越來越暖和。一條緊挨著長城流過的小溪已經干涸。農民說,雪下得也少了。
氣候變化影響到全國各地的農民:今年,中國經歷了1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數千萬農民面臨缺水困境。與此同時,今年夏天,暴雨使中國南部農村遭受水災,數以百計的人喪生。
大約10年前,中國許多北方人冬天吃的唯一蔬菜是大白菜。如今,北京年輕人的錢包鼓鼓的,冰箱里塞滿了來自中國南方的蔬菜、東南亞的水果和澳大利亞的海鮮。
在傳統的中國烹飪中,肉的用量通常不大,但中國人現在要求吃更多的肉,由此導致整片的森林被伐,甲烷排放量增多。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放棄水果和茶,轉而青睞奧利奧餅干和可口可樂,更多的工廠(其中許多靠煤來提供動力)開始生產加工食品和飲料。
我當然理解,在數十年的物質匱乏后,中國人急于享受在美國人看來很普通的各種奢侈的飲食新方式。但中國人應該繼續發揚已陪伴他們多個世紀的傳統烹飪法。
傳統的中國大廚堪稱世界上最為足智多謀的大廚。他們用花椒和泡菜等調料調味,最大限度地利用手頭的肉,包括骨頭和軟骨。在全球變暖之時,這些大廚沿襲的傳統應該成為中國新一代年輕而富有的城市居民的榜樣:通過盡量利用本地產品、謹防浪費,他們保護的不僅是一種了不起的烹飪法,也是我們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