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看《士兵突擊》:驚嘆中國特種兵一擊必殺
《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
美國人查瑟在看完《士兵突擊》后指出,中國許多軍事著作闡述了解放軍特種部隊在未來戰爭中的使用哲學,最值得注意的是“戰役科學”理論。該理論將“戰役特種戰”視作一系列由接受特殊訓練和裝備精良的小部隊執行的行動,包括攻擊關鍵目標和設施、“癱瘓敵人的戰斗系統”等,特種部隊的任務還可能包括執行戰略偵察、引導攻擊、進行心理戰、反恐以及抓捕地方關鍵人物等。如果有需要,特種部隊也能夠“集合一定數量的人員,奪取關鍵目標和敵人縱深關鍵點,等待主力部隊的到來”,加快傳統模式作戰的進度。
而在《士兵突擊》劇情中,有不少場景印證了上述解放軍特種部隊的任務。如劇中代號老A的特種部隊在與全副武裝的師直屬裝甲偵察營進行對抗演習時,就出現了攻擊核武中心、地面引導空中攻擊等多種戰術內容。特別是在地面引導一幕中,在特戰隊員許三多的引導下,一架蘇-30MKK戰斗機發射的Kh-59電視制導導彈精確從目標建筑物頂部穿透,場景十分震撼,充分表明了解放軍特種部隊在空地聯合作戰中的重要作用和嫻熟技藝。
看重
槍王一擊必殺
解放軍特種部隊很重視狙擊作戰,這點在《士兵突擊》中表現得異常突出。如A大隊與702團對抗演習中,狙擊手的比例極大,就連指揮官袁朗也是一位極其優秀的狙擊手。狙擊不僅能有效殺傷敵方重要人員和破壞高價值裝備,更重要的是給對方造成一種巨大的心理壓力,使其時刻感受到可能遭對方狙擊而處于緊張狀態,從而降低作戰能力。
查瑟特別強調了劇中一個細節:在與702團鋼7連的對抗中,袁朗用95式突擊步槍“干掉”9名鋼7連士兵。本來解放軍有專用的85式狙擊步槍和88式狙擊步槍,在此情況下,袁朗還使用95式突擊步槍打狙擊,只能說明解放軍特種部隊對狙擊作戰的重視程度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
解放軍狙擊手不僅能夠一擊必殺,而且自我防護也做得十分出色。在劇中,最能體現解放軍狙擊手防護的就是袁朗的首次亮相:偽裝油彩、戰術手套、專用偽裝服以及不斷變化的狙擊位置,使這位由指揮官擔任的狙擊手像幽靈一樣“見首不見尾”。除了狙殺人員和破壞裝備,解放軍狙擊手還承擔偵察任務和斷后任務。例如劇中的“槍王”成才在作戰中就不斷利用狙擊步槍上的高性能瞄準鏡偵察敵方的指揮所、導彈陣地等目標。在撤退時,成才又用狙擊步槍攔截追兵,掩護己方隊員快速撤出戰場。
佩服
“兵王”智勇雙全
查瑟還從《士兵突擊》中看出解放軍特種部隊最大作戰特點是重視奇襲,不與對手死打硬拼。A大隊指揮官袁朗對剛選拔進來的新兵這樣解釋老“A”的含義:“A是總得藏著掖著的那張牌,藏著掖著才能出奇制勝!边@說明解放軍特種部隊主要是在無法預料的時間和地點,通過出其不意的襲擊來摧毀對手。在A大隊充當“藍軍”與充當“紅軍”的解放軍王牌第702裝甲團的對抗演習中,702團團長也曾說過A大隊“作戰很缺德”。A大隊以寡擊眾,經常從702團意想不到的地方發起攻擊,閃電般地給對手沉重打擊后又迅速與對手脫離接觸,讓702團根本無法發揮兵力和裝備的優勢,只能被動挨打。
與奇襲相伴的就是隱蔽能力———只有不被對手發現才能談得上奇襲成功。為了達成良好的隱蔽效果,解放軍特種部隊非常注重偽裝。在劇中,A大隊與702團對抗時就利用叢林進行堪稱完美的偽裝,對手很難發現他們。而在最后一場與師直屬裝甲偵察營的對抗演習中,A大隊的作戰小組在前進、攻擊時都是利用手勢,盡量不給對手發現自己的機會。
解放軍特種部隊為了達到良好的隱蔽效果,在選拔隊員上也有特殊之處。因為特種部隊經常要深入敵縱深作戰、潛伏隱蔽數天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隊員沒有平和冷靜的心態,便很難完成超越常人心理承受極限的隱蔽作戰。
驚嘆
特種兵的精神優勢
查瑟認為,將《士兵突擊》中的解放軍特種部隊與美軍特種部隊做某種程度的比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首先,兩國特種部隊有很多相似之處,尤其是兩軍都十分重視團隊精神建設。在劇中,“槍王”成才就因缺乏團隊精神而一度被袁朗開除出A大隊。這點不難理解,因為特種部隊是以精悍的小分隊在敵后縱深行動,如果隊員沒有團隊精神,將會極大削弱特種部隊的整體作戰能力,嚴重時甚至導致作戰失敗。其次,兩軍都以34人的作戰小組為基本作戰單元,每個作戰小組由指揮員、狙擊手和12名隊員組成。第三,兩軍在戰術上都重視縱深突擊、斬首行動、空中引導和狙擊作戰,這種相似性的根源來自于解放軍特種部隊不斷研究美軍特種部隊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的作戰經驗,并逐漸融入自己的戰法中。第四,兩國特種部隊在訓練方式上也有相似之處,如劇中解放軍特種部隊在訓練中扛圓木越野就與美軍訓練如出一轍。
查瑟認為解放軍特種部隊裝備的先進程度簡直可以用“驚訝”來形容。劇中的特種部隊單兵裝備不僅包括傳統的槍械和火箭筒,還有先進的單兵攜行具、高性能夜視鏡、凱夫拉頭盔、單兵計算機、班組通話系統等,他們的機動工具甚至有外形酷似美軍悍馬的高機動越野車,整體水平與任何一支美軍特種部隊相比都毫不遜色。(文/石宏 胡錦祥 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