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外國讀者讀懂中國
有這樣一本書:在利馬國際書展、新西蘭中國主題圖書展、中國香港書展等國際重要書展上,它被重點展陳;在美國東風書店、英國光華書店、法國鳳凰書店、日本內山書店等多國書店里,它被放在醒目位置;在外國政要、專家學者和普通百姓看來,它是了解中國的首選讀物。這本書就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德文、日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多語種版本,均由中國外文出版社出版。
在外文出版社,有一群外國專家:他們來自全球各地,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熱愛中國、喜愛中華文化,以同樣的熱忱和匠心,從事著中國對外翻譯出版事業,讓更多外國讀者讀懂中國。
今年是外文出版社成立70周年,本報采訪了社內的幾位外國專家,聽聽他們講述如何用融通中外的語言、優秀的翻譯作品講好中國故事。
“傳遞關于中國更真實、更準確的信息”
藤蔓爬滿窗欞,沁著幽幽綠意;書籍擺滿書架,散發陣陣書香……9月6日,北京市西城區百萬莊大街24號,外文出版社的一間辦公室里,66歲的大衛·弗格森正戴著眼鏡,埋頭研究一份翻譯材料。一抬頭,窗外已灑滿落日余暉。
來自英國的大衛·弗格森,是外文出版社的榮譽英文主編。過去十多年來,大衛的工作日都是像這樣,在繁忙的案頭工作中度過。每個工作日早晨8點半,他都會準時出現在外文出版社,下班時間則要依據當天情況而定。認真負責的他,有時還會把工作帶回家繼續研究。
“2006年我來到中國,至今已經在中國生活了16年,我很喜歡這里的生活。”來中國前,他做過25年咨詢顧問,也在傳媒公司負責過節目策劃和媒體運營。因為與中國妻子喜結良緣,他來到中國開啟新的人生。
作為一名“東北女婿”,初到中國時,大衛先是在妻子的家鄉吉林省吉林市生活了兩年。2008年他成為中國網的一名記者,到中國各地采訪,收集寫作素材,對中國的了解與日俱增。自2010年起,大衛在外文出版社擔任編輯、作者和英文改稿專家。
“我希望能傳遞關于中國更真實、更準確的信息,糾正那些不實的報道。”大衛說,來到中國后,他發現一些西方媒體關于中國的很多報道都是假新聞,它們并不了解真相,因此發布的一些消息完全是無稽之談,這讓他很生氣。中國的發展進步,生活在中國的大衛深有體會,因此,他決心要幫助外國讀者了解一個全面真實、立體可感的中國。
大衛舉例說,在吉林市這個北國江城,松花江穿城而過,他最喜歡沿著河濱跑步健身。這些年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完善,健身步道也越建越長,5公里、10公里、15公里……他的跑步里程也隨之增長。更重要的是,清潔能源的廣泛使用,使得空氣質量非常好。在戶外健身時大口呼吸,令他身心舒暢。其實,中國許多城市都環境美麗、生活愜意,而一些西方媒體對這方面的批評顯得“非常愚蠢”。
《從“廣東制造”到“廣東創造”》《水韻江蘇》《生態北京:綠韻新城》《南通故事》《發現蘇州》……這些年來,大衛撰寫了多部介紹中國城市的作品。隨便翻開一本,他都能向記者回憶當時實地調研采訪時的趣事,滔滔不絕。這些書籍,也受到外國讀者的喜愛。
作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至四卷)《習近平談“一帶一路”》《之江新語》等圖書的主要英語改稿專家,對待翻譯工作,大衛始終一絲不茍。
為了讓翻譯后的英文表述更加符合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每一個單詞,大衛都要反復打磨。很多次,僅僅就是一個介詞,大衛也要苦思冥想,就是為了能找到最準確的譯法。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樣的經典表述,大衛和同事們竭盡所能,就是為了讓不熟悉中國話語體系的外國人,也能明白其中的深刻涵義。
在同事們眼中,大衛工作嚴謹,兢兢業業,經驗豐富,對中國話語體系越來越熟悉。多年來,大衛積累了豐富的對外翻譯出版經驗,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會林文化獎等獎項。2021年,大衛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他說,能夠為向世界說明中國這樣崇高的事業出一份力,他備感光榮。
“打開一扇深入了解中國的窗口”
濃密的絡腮胡子,熱情的笑容,令人沒有一絲距離感。這是記者見到外文出版社德語部改稿專家李博瀚的第一印象。德國人李博瀚先后參與過《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至四卷)《挑戰與應對:迎難而上的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與“一帶一路”》等圖書德文版的翻譯改稿工作。
“我從小就覺得中文很神秘,對我的吸引力很大。”從1992年在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學習中國語言文學算起,今年49歲的李博瀚,已經和中文打了整整30年交道。
1995年至1997年,在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就讀;2005年,又去中國臺灣,成為一名德語教師;2010年,來到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專業進修……李博瀚的“中國履歷”非常豐富。
“從事翻譯工作后,我打開一扇深入了解中國的窗口。”2012年,已返回德國的他與外文出版社結緣,參與了多部德語圖書的翻譯。
盡管對中國語言文化相當熟稔,但最開始當翻譯,李博瀚仍有些吃力。他總結,中文表達簡潔生動,其背后的文化博大精深,藏有不少翻譯難點。在為外文出版社第一次翻譯書稿《漢語習語趣說》時,李博瀚就遇到了難題。
“像‘對牛彈琴’這些詞,如果僅做到字面直譯,德國人恐怕很難理解成語的真實含義。”李博瀚說,起初,對于直譯成果,他并不滿意,總覺得這樣的文字不再“原汁原味”了。
怎樣能不悖原文,又使譯文易懂?李博瀚反復琢磨,決定在直譯的基礎上,給“對牛彈琴”等成語再補充一個意義相近的德語詞,作為對照解釋,便于德國讀者理解。
“《圣經》里有一個‘不要把珍珠丟在豬前’的俗語,這與‘對牛彈琴’的含義近似。”李博瀚解釋,將珍珠丟在豬身前,豬不但不知珍重,反而會踐踏在腳下。“這都告誡我們,不要對不講道理的人講道理,不要對不懂得美的人講風雅。”
“此外,像‘各掃門前雪’可以借用德國習語‘在自己家門口掃地’的解釋,德語中的‘有志者,必有出路’能表達出‘有志者,事竟成’的意思。”李博瀚介紹,為了找到合適的德國俗語作為匹配,他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僅有7萬字的圖書《漢語習語趣說》,他足足花了3個月才翻譯完成。
跨越語言障礙,感受文化魅力。翻譯中文的這幾年,李博瀚樂在其中。在他看來,相比于自己撰寫中國題材的作品,翻譯中文著作更有價值,有助于讀者加深對中國的認識。
“中國不斷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進行守正創新,給我印象深刻。”他舉例說,屈原的詩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體現了古人的愛民、憂民之思,現在中國高度關注民生問題、重視增進民生福祉,就是對民本思想的當代闡釋。“中國的傳統和現代是緊密相連、一脈相承的,值得全世界關注。”
兩年前,李博瀚回到心心念念記掛著的中國,正式入職外文出版社。時隔8年再次踏上中國的土地,他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樓聳立,高鐵飛馳,尤其是到哪里都可以使用便捷的移動支付。
天更藍,空氣更清新,這是李博瀚眼里北京的最大變化。身為跑步愛好者,令李博瀚驚喜的是,如今整個城市空氣質量特別好。“現在周末一有時間,我都會去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跑步,我非常喜歡那里的設施與環境,讓人心情舒暢。”
休息日享受生活,工作日勤勉工作,一直是李博瀚的人生信條。“目前,我的主要任務是翻譯一些政府文件等。”他期待未來能涉獵更廣泛領域的書籍翻譯工作,為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貢獻智慧與力量。
“翻譯中文,就像工程師蓋樓”
“我叫阿里·薩貝特,來自埃及。”一段流利的中文介紹,讓人印象深刻。
埃及人阿里·薩貝特從事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等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白皮書阿拉伯語版的翻譯工作。對阿里來說,學習漢語的過程并不輕松。
2003年,阿里打算去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就讀中文專業,遭到了母親的反對。“她告訴我,報紙上介紹過,常用的漢字就很多。不如去學英語或者法語,或許更容易些。”阿里說,“但我想,既然中文如此難學,為什么不能試著挑戰呢?”
母親的擔憂不無道理。“不僅漢字難學,漢語的發音也難記。好不容易學會了發音,語法和句式又成了難題。”阿里告訴記者。
雖然困難重重,阿里卻始終熱情滿滿。為了學好漢字,他沒少下功夫。走在街上,看到車窗上有灰塵,他都會湊上前練幾筆;為了練好發音,他跟著教材一字一句模仿,再用錄音機糾正,調整語速。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7年,阿里順利畢業,憑借扎實的中文功底,獲得了一個來到中國工作的機會。“以前我看過一些描繪中國的西方電影,影片中展現的是一個古老而貧窮的國家。”阿里坦言,盡管深愛中文,也渴望多了解中國,但在出發前,他還是有些擔憂。
隨著飛機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阿里的擔憂煙消云散了。“從機場一出來,看到的北京,其實是一座非常現代化的大都市。”
“因為掌握中文,我獲得了許多工作機會,讓我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在中國這些年,阿里在多個行業摸爬滾打過,直到加入外文出版社,他才真正確定自己的奮斗目標——成為連接中國與埃及這兩大文明古國的溝通橋梁。
“在外文出版社,我主要負責中國政府白皮書的阿拉伯語版翻譯及審校,這對我來說這是一份很有意義的工作。”阿里認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發展是全世界的機遇,阿拉伯國家可以借鑒這些成功經驗。
翻譯是一個艱辛的過程,每個環節都不輕松。阿里說,外國讀者對等中文術語并不了解,怎樣用簡短的表述把這些內容講明白,自己和同事們費了不少心思。
每次遇到新術語,他都會仔細研讀材料,準確理解中文含義后,選擇合適的阿語表達,并請教埃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判斷這樣的表述是否到位。“我們經常就譯文展開討論,直到所有人認為譯文與原文的含義完全一致。”阿里對記者說,“翻譯中文,就像工程師蓋樓,打牢地基要花費很多時間,但建成的樓房會更加堅固,文字也能經得起推敲。”
“學習中文,為我帶來了體面的工作與幸福的生活。”在中國待了14年,阿里與中國姑娘結婚生子,把家安在北京,把根扎在中國。每逢閑暇,他最愛的就是逛北京城的老胡同,看陽光照耀下老院墻上斑駁的樹影,看偶爾經過的三輪車慢悠悠地騎行。他喜歡這份寧靜和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