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學者研討剖析“美西方結構性種族主義的根源與影響”
新華社長沙6月23日電(記者謝櫻)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50屆會議中方邊會“美西方結構性種族主義的根源與影響”22日在長沙舉行。會議由中國人權研究會主辦,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中南大學法學院承辦。來自美國、德國、南非、土耳其、阿根廷、愛爾蘭、墨西哥、也門等國家的近30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會,圍繞美西方國家結構性種族主義的根源與影響這一主題開展討論,從不同文化視角審視結構性種族主義的根源及其所帶來的嚴峻挑戰,探索消除各種形式種族主義的可行路徑。
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毛俊響認為,美西方的政客、政黨、媒體、研究機構等社會精英,控制了公共話語的生產與散播,對種族主義文化的產生具有支配性作用。當前,美西方社會精英基于文化差異而開展的文化種族主義話語構建,強化了意識形態領域的種族主義,為種族主義浸潤整個社會文化結構提供觀念基礎。這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法律等各個方面強化了美西方的結構性種族主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昱廷認為,種族主義在美國是一個全面、系統、持續的存在。美國在種族問題上負債累累、劣跡斑斑,反映出美國社會根深蒂固的制度性、結構性缺陷,深刻揭示了“美式人權”的虛偽性,也戳穿了所謂“人權衛士”的虛偽面紗。
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馬德普認為,種族主義在近代的出現與資本主義興起密切相關,其主要思想文化根源是個人主義。經濟個人主義、宗教個人主義、政治個人主義分別激勵了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種族主義暴行、種族排斥和種族清洗等行為。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王偉闡釋了美國社會的種族主義結構演變,指出美國在種族主義的基礎上先后形成了金字塔式種族主義結構以及“中心—邊緣”式種族主義結構。王偉認為,種族主義是美國歷史上揮之不去的陰影,每一次種族主義結構的形成和轉變都帶有濃重的種族壓迫和種族反抗色彩,這也是美國種族運動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名譽院長布里吉·莫漢、美國佛羅里達海灣海岸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內魯媞·亞尼認為,結構性障礙是社會、經濟和文化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根源。一個失敗的社會是一個由有缺陷的制度組成的功能失調的組織,這些制度滋生了種族主義、歧視、屠殺和恐怖主義的極端意識形態。應鏟除阻礙自由和正義、種族壓迫的有害結構與根源,使公共政策合理化和現代化。
土耳其中東技術大學政治學教授穆罕默德·奧克亞尤茲認為,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歐洲的新種族主義、新右翼運動利用種族主義的“科學化”,創造了基于文化差異的種族主義。科學種族主義理論為實行特殊形式的現代種族主義鋪平了道路,極有可能形成純粹的、直接的種族壓迫機制,值得我們高度警惕。
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研究助理郭敏認為,在種族矛盾突出的美國,算法種族主義體現在各個方面,其產生的根源在于不公平的社會環境。算法不僅無助于解決美國的種族主義,反而使其在決策過程中會更為隱蔽地加劇種族偏見,導致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皮特·赫爾曼教授認為,要認識到種族主義的系統性與結構性,種族主義是社會構建的結果,也要關注個體在結構性種族歧視中的困難處境。愛爾蘭發展研究協會主席妮塔·米希拉認為,反思當前種族主義帶來的各種問題,我們需要加強團結合作,共同反對新的種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