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向東推進1000余公里,北約東擴終點在哪?
20多年向東推進1000余公里,北約東擴終點在哪?這才是烏克蘭危機“禍根”所在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樊巍】“他們在(20世紀)90年代和我們說,不會向東移動一寸。結果怎么樣?我們被騙了。他們厚顏無恥地欺騙了我們。北約東擴了五次。”2021年6月,在北約峰會之前,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專訪時再度痛斥北約,自2021年以來,普京已經至少三次在公開場合就北約東擴問題發出譴責聲。國內多位學者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均表示,談論烏克蘭危機問題,不能脫離北約東擴的大背景,盡管危機起因諸多,當地內部紛爭難以調和,外部勢力又借機插手,但在本質上,俄烏問題依舊是地緣政治紛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不斷東擴引發了俄美在該地區的戰略博弈,沿著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北約可以說是烏克蘭危機的“始作俑者”。
冷戰后北約三次東擴,“收割”大批華約組織成員
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群龍無首”的中東歐地區開始出現安全真空。此時,作為冷戰遺物的北約不但沒有解散,反而借機計劃將中東歐小國納為新成員,開始啟動擴展勢力范圍的行動。
1994 年 1 月,北約在布魯塞爾首腦會議與葉利欽掌權的俄羅斯,以及30個中、東歐國家和歐洲中立國家簽署“和平伙伴關系計劃”。該計劃的內容就包括北約將同前華沙條約組織國家和歐洲中立國家在軍事演習、維和、危機控制等方面進行合作和政治磋商。該計劃的簽署也被認為是北約成立以來首次提出要“東擴”的舉措。
1997年5月27日,北約又與俄羅斯簽署了《北約與俄羅斯相互關系、合作與安全基礎文件》。該文件承諾讓俄羅斯對北約事務有一定程度的發言權,以此換取俄羅斯對北約東擴的默認。
同年7月,在馬德里舉行的北約首腦會議上正式決定,首批接納波蘭、匈牙利和捷克三國加入北約。兩年后三國正式成為北約新成員,北約成員就此增至19個。有軍事專家指出,北約的這一輪東擴是其實現東擴計劃邁出的“實質性一步”。通過首輪東擴,北約將己方防線向東推進了約700—900 公里,將防線進一步抵近俄羅斯的邊界,北約的面積增加了 485 萬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了 6000 萬。地面部隊增加了近 13 個師,坦克、 空軍和海軍兵力各增強 15%,北約的戰術航空兵甚至可以從波蘭境內出發直接威脅到俄羅斯的圣彼得堡、摩爾曼斯克、庫爾斯克和沃羅涅日等重要城市。
2002年11月21日,北約在布拉格舉行的首腦會議上正式通過了接納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斯洛文尼亞和斯洛伐克7個國家為北約新成員的決定,2004年3月29日,以上7國正式成為北約新成員。此輪東擴是北約的第二次東擴。也堪稱是北約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擴充。 此輪東擴之后北約成員國從19個變成26個,總人口從7.746億增至8.199億,總面積從2338.70萬增至2397.98萬平方公里,軍隊的人數從目前的443.75萬增到474.76萬。 北約就此構筑了北起波羅的海,中間經黑海、高加索,直至中亞的“弧形戰略防御線”。波羅的海三國的加入卡住了俄羅斯向歐洲“進發”的通道。
2009年4月,阿爾巴尼亞和克羅地亞正式加入北約,從而使該組織成員國總數升至28個,這也是北約的第三輪東擴,通過此次東擴,該組織首次吸納西巴爾干地區國家入約,意義非同尋常,不僅俄羅斯的安全空間進一步縮小,歐洲的地緣安全格局也被大大改寫。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輪東擴前,北約就已將烏克蘭列為“北約候選國”。而2008年爆發的格魯吉亞南奧塞梯事件和烏克蘭政治內亂,使得烏克蘭“入約”計劃暫時擱淺,這當中都少不了俄羅斯的主動反制。也是在此之后,普京果斷采取行動,開始強勢對抗北約的圍追堵截,不僅在克里米亞舉行公投火速將其并入俄羅斯,同時也大力支持烏克蘭東部的盧甘斯克、頓涅茨克等地區的武裝勢力與政府軍作戰。
克里姆林宮2021年12月17日公布對北約和美國的安全協定草案中劃出“紅線”:雙方的軍力部署回歸到1997年5月27日的狀態(雙方在這天簽署了俄與北約關系基本文件)。北約保證停止擴充,不在烏克蘭、東歐、外高加索和中亞從事任何軍事活動。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在幾天后的一檔節目中以更加直接的方式重申了莫斯科對北約東擴的立場:對于俄羅斯來說,北約東擴至烏克蘭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是“生死攸關的問題”,完全不可接受。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李海東22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1949年北約建立以來,它實際上已經完成9輪擴充,成員國增至30個。從1999年至今,北約已經向東推進了1000余公里,“北約東擴的終極邊界究竟在哪里其實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了。”李海東稱。
保持中立為烏克蘭最優選擇,但美國不愿看到
此次普京簽署關于承認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兩個共和國獨立的總統令是否會給北約提供一個“契機”,接納烏克蘭“報復性”加入北約?
對此,軍事專家傅前哨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種可能性并不大。因為沖突目前主要集中在烏東部地區,盡管俄烏兩國進一步爆發沖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歐洲并不想將戰火擴大到自家門口。為了不進一步刺激俄羅斯,歐洲不會同意讓烏克蘭“火線”加入北約。
李海東也認為,上世紀90年代末北約東擴時拉開的歐洲“新冷戰”鐵幕,自2014年克里米亞并入俄羅斯后就緩緩落下,此番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兩個共和國獨立,則標志著“鐵幕”的徹底落下,并有可能進一步強化,“下一步,需要關注俄烏危機是否有擴大化和規模化的可能,美國又會以什么方式援助烏克蘭。美國實際上把烏克蘭當做消耗俄羅斯的棋子。”李海東稱。
回溯北約東擴史,自蘇聯解體以來,美國一直力挺烏克蘭加入北約。而俄羅斯則將烏克蘭加入北約,視為面臨北約的“零距離軍事威脅”,俄羅斯失去烏克蘭,就相當于失去了戰略縱深。對于現如今烏克蘭“騎虎難下”的局面,多位國際問題專家也表示,這源自于烏克蘭當局在戰略抉擇上的重大誤判。
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秘書崔珩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烏克蘭從蘇聯解體時最富裕的加盟共和國,到今天成為非常窮困,外交失敗同時又國土淪喪的國家,這確實源于是其執政當局在戰略選擇上出現了重大錯誤。位于大國勢力交界處的烏克蘭原本可以“左右逢源”,與兩個鄰居保持良好關系,這對烏克蘭其實是非常有利的,“就像普京所言,鄰居是不可以選擇的,與俄羅斯這么強大的國家做鄰居,完全沒必要去充當西方打壓俄羅斯的棋子,其實對烏克蘭非常不利。”
李海東也認為,烏克蘭的政治精英在冷戰結束之后,沒有優先考慮自己國家的領土主權,獨立完整性,而是在過去十年里,選擇了完全倒向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不歸路”,可以說烏克蘭的政治精英對自己國家的定位和形勢出現了極其嚴重的誤判。而烏克蘭想要確保自身主權和領土完整,最有效的方式應當是公開宣布中立,既不倒向俄羅斯,也不倒向北約和美國,“這原本是一個非常建設性的,合乎歐洲安全,也合乎俄羅斯安全,更合乎烏克蘭自身安全利益的一個最佳選擇,當然這樣的一種選擇是美國最不愿意看到的。”李海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