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20日電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日本藍皮書:日本研究報告(2017)》發布會”20日在京舉行。
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日本將在東南亞推行其地緣戰略的同時,繼續在南海地區落實其海洋戰略,可能加強軍事手段運用,如自衛隊活動、各類軍援等;可能拉攏南海地區個別聲索國甚至非聲索國作為“支點國家”;或進一步誘導美國升級南海政策,加強美日同盟的地區存在;可能進一步加強對南海周邊國家的經濟滲透,爭取政經“雙重綁定”;
如果日本執意在從地緣戰略到海洋戰略的各個層面加劇對華競爭,勢必將惡化中國的周邊環境,或引發地區形勢的升溫。這不僅危害中國的海洋權益,影響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等海洋戰略的實現,還可能在地緣政治層面造成不良后果,影響中國與東盟的關系、“一帶一路”倡議,特別其中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推廣等。
此外,在主要國家相繼出現“逆全球化”勢頭之際,地區合作、自由貿易今后將成為中國外交的重要主題,也將成為中國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來源,其中東南亞地區的地位至關重要。
基于上述背景,如果日本海洋戰略及政策進一步對中國造成負面影響,中國可考慮如下政策選項。
第一,針對日本間接介入的特點,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外交、學術及輿論交流,針對日本戰略誘導與戰略傳播行為,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增信釋疑工作,并通過各種方式增加日本發展“支點”國家的難度和成本,使其失去間接介入的“抓手”。
第二,堅決回應日本可能升級的直接介入。如果日本實施可能刺激地區局勢的直接介入行動,則中國可實施明確、直接的回應行動,在注意危機管控等前提下,加劇其介入成本和風險,凸顯其能力局限。
第三,關注美日同盟的戰略目標與具體利益差異,關注美日政策實施的重心與節奏差異。
第四,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機制建設等形式,穩步推進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在經濟層面降低地區國家對日本的需求及依存程度,削弱日本經濟手段對政治手段的支撐作用。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政策選項并非中國的必選項。中日關系是一對互動關系,日本在南海地區的介入、干預升級到何種程度,是否可能進一步損害中國的正當權益、危害地區穩定,是中國采取何種政策選項的前提。如果日本能夠改弦更張,轉而以地區穩定與合作大局為重,則中國亦可根據日本的地緣及海洋利益需求,在地區經濟、海上安全等領域與日本開展合作,且可能實現一定的“雙贏”效果。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