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按:遭遇“塌方式”斷交的卡塔爾究竟做了什么?當沙特、埃及、阿聯酋等7個國家一天之內都宣布與卡塔爾斷交時,許多人提出此問,國際輿論的目光一下聚焦在這個平時并不太引人注意的國家身上。從國土面積看,卡塔爾是個名副其實的小國,1.1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不及北京大。不過,小國有大雄心:卡塔爾是2006年亞運會的舉辦地,即將在2022年承辦世界杯,在世界范圍,它積極地刷存在感;在中東舞臺上,卡塔爾則十分“特立獨行”,經常扮演調停角色,時不時與以沙特為首的海灣國家唱反調。不僅如此,它還擁有一家十分具有影響力的“另類”媒體——“半島”電視臺,幫助其傳播“獨特”的聲音。這樣的卡塔爾在中東地區經常引發爭議,正因為如此,有外媒專欄作家將此次斷交風波形容為“海灣國家在管教這個不聽話的孩子”。
華人講述斷交風暴下的卡塔爾
● 超市有搶購,但秩序如常
● 社交媒體上,人們分兩隊
●“亞丁灣的中國軍艦是華人定心丸”
6日,斷交風暴的中心卡塔爾沒有呈現出太多慌亂。“當前阿拉伯國家正值齋月,在這段時間,卡塔爾的本國和外來居民通常會選擇外出休假和探親,因此卡塔爾國內的人相對較少。”一名在卡塔爾工作的中國人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
卡塔爾目前總人口大約260萬,不過本國公民僅31萬,外籍人士構成了卡塔爾服務業、建筑和采油業的主要勞動力。卡塔爾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多數屬遜尼派中的瓦哈比教派,什葉派占全國人口的16%。
卡塔爾華人華僑協會常務副會長馮松濤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目前在卡塔爾的常駐中國人大約為七八千,主要是中資企業人員及家屬、中餐廳等私營業主、在當地公司機構工作和學習的中國人。馮松濤表示,受信仰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卡塔爾對華簽證并未放開,尤其是針對女性簽證申請者有較多限制,加上該國市場空間小,投資意義不大,所以中國人不多。
“我并未感覺到什么緊張氣氛。”馮松濤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雖然對局勢有一定擔憂,但當地華人比較樂觀,“中國海軍軍艦就在亞丁灣,這是我們的定心丸”。說到卡塔爾如今社會整體狀況,馮松濤表示,“當地政府、公司、銀行和學校都照常運作,雖然有不少人開始囤貨,但總體來說,秩序一切都好”。
上述在卡塔爾工作的中國人6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5日,也就是斷交潮發生的第一天,卡塔爾各大超市出現搶購大米、面粉、肉類、食用油、飲用水等生活必需品現象,面包和牛奶甚至出現脫銷,但并沒有出現瘋搶等混亂狀況。
卡塔爾位于海灣西南岸的卡塔爾半島上,其西、北、東三面被海灣包圍,南部與沙特接壤,與沙特的陸路邊境成為進口物資的主要通道。據上述在卡塔爾工作的中國人介紹,該國90%的食品和生活物資依靠進口,其中40%來自沙特。所以沙特宣布關閉邊界后,當地人首先去超市囤積物資。在他們看來,卡塔爾之后可能不得不選擇空運、海運等運輸物資的方式,這樣的話隨著成本提高,物價也有上漲的可能。與此同時,卡塔爾的銀行自助取款機前有不少民眾在排隊取錢,一方面是為了購物方便,另一方面是以備不時之需。
卡塔爾斷交風波自然成為當地人關注的焦點。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在該國社交媒體上,這兩天出現了兩大熱門話題:一個叫做“我們都是塔米姆·本·哈馬德”,力挺卡塔爾埃米爾的;另一個則是“卡塔爾的統治者不代表人民”,這部分人希望政治與生活應該分開,政治對民眾的生活不應造成太大影響。
說到卡塔爾,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油氣資源豐富、有錢。美國能源信息署數據顯示,2016年,卡塔爾天然氣儲量約24.5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3位。已探明石油儲量約25億噸,居世界第13位。石油輸出國組織數據顯示,2016年,石油和天然氣占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5%,石油和天然氣收入占該國政府收入的70%。
依靠油氣資源,卡塔爾在美國《全球金融》雜志的排名中被列為最富裕的國家,人均GDP高達12.97萬美元。不過60年前,這里還是赤貧之地。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卡塔爾外交政策專家大衛·羅伯茨撰文稱,上世紀50年代,卡塔爾人口大約2.5萬,當時這個國家的核心產業——采珠業和漁業在競爭中遭重挫,經濟陷入衰退。不過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石油收入漸漸“滲入”這個國家。
如今的卡塔爾不僅銷售能源,而且在全球投資,它的主權財富基金規模達3300億美金。卡塔爾投資局的持股包括好萊塢、紐約帝國大廈、大眾汽車集團等。
油氣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時沖擊著卡塔爾的傳統社會,因此這里會出現一些看似矛盾的現象:婦女出門大多穿黑袍,但離婚率高達37%,多數是女性提出的;卡塔爾不允許在公共場所飲酒,不過在周末,飯店派對依然存在。華黎明曾經擔任中國駐伊朗大使、中國駐阿聯酋大使。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卡塔爾與其他海灣國家有一點不同的是,這個國家思想非常開放。比如,2006年亞運會是在多哈舉行的,亞運會包含游泳、跳水等項目,但在其他傳統的海灣國家,甚至是不允許女性參加此類比賽的。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