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12日電 (記者 蔣濤)從一開始不接受、不參與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到對所謂“裁決結果”采取不承認、不執行立場,面對南海仲裁,中國已多次鄭重聲明四“不”立場。
中國何以說“不”?在北京分析人士看來,所謂南海仲裁案開啟了“危險的先例”,中方必須用堅決的姿態應對,才能維護中國在南海的合法權益,才能維護國際法治的尊嚴,才能維護地區的和平穩定。
原因一:回擊無權管轄、無效裁決
“這個臨時組建的仲裁庭從一開始就不該有”,外交學院副院長王帆表示,該案是菲律賓阿基諾三世政府在美國為主的域外勢力的策劃操縱下,不經中方同意,背棄中菲通過雙邊談判協商解決爭端的協議,違反《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承諾,單方面提起的所謂仲裁案。
在解釋相關國際法依據后,王帆指出,毫無疑問,所謂仲裁庭始終沒有管轄權,所謂裁決,直接沖著中國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來,妄圖損害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
“從一開始就無權管轄,到現在做出無效的裁決,仲裁庭這樣的一出戲究竟是演給誰看?真的希望以一張沒用的裁決書向中國施壓,迫使中國在南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問題上讓步?這真是癡心妄想。”王帆。
仲裁庭所謂“仲裁結果”公布后,中國政府發表了關于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聲明,明確指出,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包括:中國對南海諸島,包括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擁有主權;中國南海諸島擁有內水、領海和毗連區;中國南海諸島擁有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中國在南海擁有歷史性權利。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闡述此案本質時指出,南海仲裁案從頭到尾就是一場披著法律外衣的政治鬧劇。
原因二:維護國際法治、地區規則
從法理角度看待這次所謂的仲裁,國際法賦予各國自主選擇爭端解決方式的權利;《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成員國有權排除強制性管轄程序;中國與東盟十國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明文規定應由直接當事國通過對話談判來解決具體爭端……
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指出,仲裁庭成立缺乏合法性,對本案不具管轄權,其裁決明顯擴權、越權,這個“危險的先例”損害了國際法治,也破壞了地區規則。
“中國的四‘不’立場具有充分的法理依據,符合國際海洋法制度規范,完全是在依法行事,是在依法維護國際法治和地區規則。”吳士存說。
據媒體統計,截至7月11日,已有約70個國家公開理解和支持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和主張。所謂仲裁結果出爐后,又有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多國相繼發聲,支持中國立場。
原因三:致力談判協商、地區穩定
在所謂仲裁結果發布后,中國官方表明立場,作為國際秩序的建設者和地區和平的維護者,中國將繼續堅持依據國際法,通過直接當事方談判協商和平解決爭端;堅持維護各國依法享有的航行和飛越自由;堅持全面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并在此框架下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進程。
外交學院國際法專家龔迎春指出,“樹欲靜而風不止”,在所謂仲裁結果出爐前后,本來平靜的南海局勢變得復雜,外部勢力頻繁介入,周邊國家分歧趨多,地區民生受到波及。“這是試圖濫用某一部公約規則解決復雜歷史和政治爭議,濫用的結果是威脅到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南海地區局勢被帶入加劇緊張對抗的危險境地,不符合中國利益,也不符合菲律賓利益,乃至危害地區國家和整個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王帆指出。
目前,菲律賓新政府已做出一系列表態,包括愿同中國就南海問題恢復協商對話。正如王毅所言,現在,這場鬧劇已經結束,是回到正確軌道的時候了。(完)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