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年中,奧巴馬和羅姆尼在需要的時候總是不約而同地將“炮火”射向中國,這種打“中國牌”的政治游戲將在22日晚達到最高潮,因為在當晚舉行的最后一場總統大選辯論中,“中國崛起”被列為五大辯題之一。
根據當晚辯論主持人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資深主播鮑勃·希弗公布的五大議題,“中國的崛起和明日的世界”赫然在列,其余四個主題分別是:美國的全球角色;美國最漫長的戰爭——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紅線——以色列和伊朗;中東變遷與恐怖主義新面孔。
主辦這次辯論的東道主——佛羅里達博卡拉頓林恩大學知名國際關系學教授瑪切特?賴特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成為美國總統辯論的一個特定話題,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十分引人注目。
賴特認為,今年兩位候選人都頻繁打出“中國牌”,由于經濟和就業是今年大選中最重要的問題,所以選民想知道候選人究竟如何看待未來美國與中國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會如何影響美國的經濟和就業。“主持人希弗顯然認為每位候選人都必須告訴美國公眾(和世界),他的對華政策究竟是什么?”
盡管兩人在22日晚將會端出什么樣的對華政策尚不得而知,但縱觀奧巴馬和羅姆尼一年以來反復宣揚的論調,他們的“中國觀”不外乎一個調子:強硬!二人預計仍將進行“抱怨游戲”,比拼誰對華更強硬。
事實上,在上周第二場并非以外交為主的辯論中,“中國”一詞就出現了22次之多。羅姆尼指控奧巴馬一貫對華軟弱,奧巴馬則回擊稱,羅姆尼實際上是最后一個對中國強硬的人,因為他自己至今仍在中國有投資。
羅姆尼抨擊中國的火力主要集中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他指責奧巴馬政府八次錯過懲罰中國的機會,自己一旦當選,第一天就將宣布中國為“貨幣操縱國”。而奧巴馬則反駁說,自己任內人民幣對美元已累計升值了11%,而且在貿易方面給中國施加的壓力也是史無前例的。
兩位候選人在選舉期間的涉華言論最近已遭到兩黨重量級人物的抨擊,在美國聲望極高的前國務卿基辛格10月初批評兩位候選人都使用了“糟糕透頂的語言”,都把“作弊”一詞用在中國身上。他還批評一些“理論家”對于中美關系的詳情一知半解,“想把這變成一場十字軍東征”。
對此,專家奉勸兩位候選人應該多聽聽基辛格的忠言。賴特告訴中新社記者,基辛格在美國政壇舉足輕重,他的意見是他在外交戰線奮戰數十年積累的豐富經驗的體現。遺憾的是,雙方候選人為了影響選民的抉擇,都不惜選擇煽動性的強硬言論,而犧牲了“外交的藝術”。
不過,賴特不認為這些強硬言論會變為政策,因為羅姆尼曾與中國有著密切的往來互動,奧巴馬則有著豐富的外交經驗,他眼中的兩國關系不會僅局限于經濟方面。
基辛格在那次講話中也認為,這不過是選戰語言,里根和克林頓當年在競選時也曾發表了不合于中美整體關系的言論。他認為,與中國打交道已成為當前美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問題,“在如今的美國外交政策中,最不帶黨派色彩的部分就是對待中國的政策。從本質上說,自1971年以來的8屆美國政府走的都是同樣的路線。”
賴特也建議兩位候選人應該以古鑒今,她說:“奧巴馬總統和羅姆尼州長可能會受益于歷屆美國政府及其領導人(對華政策)的經驗教訓。”
雖然目前共和黨籍的羅姆尼看起來對華更為強硬,不過一些中美專家指出,實際上在中美近幾十年的關系史中,兩國之間的一些重大的利好恰恰出現在共和黨執政時期,如尼克松訪華打開了兩國關系正常化的大門。
賴特認為,選舉期間的語言往往會比較過激,一旦當選,無論是奧巴馬還是羅姆尼,在處理中美關系時都會變得務實,因為眼下經濟全球化和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日益密切,中美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只有保持良好的關系才符合彼此最佳利益。
“選舉過后,我相信無論誰獲勝,都會承認中美之間復雜的關系,并妥善解決彼此分歧。”賴特對中新社記者說:“奧巴馬總統前四年的經驗可能意味著,他將比羅姆尼更迅速地體會到這些復雜性。”
[ 責任編輯: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