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由日本對非法竊占的中國領土釣魚島實施“國有化”鬧劇引起的釣魚島問題,具有與以往不同的鮮明特征:這是一次同時在網下與網上兩個彼此嵌套又相對獨立的空間里展開的、兼具國內和國際屬性的特殊事件。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多數大陸普通民眾,只是對釣魚島問題進行“遠距離關注”,但得益于網絡空間的形成,特別是得益于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的迅猛擴展,2012年的釣魚島問題,成了一次全民圍觀下的外交事件,而中國的網民結構,又從另一個方面決定了其特征。
截至2012年6月,56.8%的中國網民年齡不足30歲,大專、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網民占總數的21.6%,高中/中專/技校及以下學歷的占78.4%,其中初中學歷人群在所有網民群體中升幅較為顯著,占到37.5%;從收入水平來看,74%的網民月收入低于3000元,月收入超過5000元的僅占9.9%。
從借助網絡平臺傳達的各種信息,以及所造成的各種后果來看,網絡平臺發揮了以下三種主要的作用:
第一,作為交流信息、資料的學習平臺,網絡梯度推進與釣魚島相關史實、檔案資料以及理論背景的普及教育進程。釣魚島問題的由來、發展與演進,涉及中國古代與藩屬國的關系、中日自甲午戰爭以來的種種糾葛、二戰后期至今美國謀劃亞太戰略的種種方案、與爭端解決相關的各種國際基礎概念與裁決依據、海量歷史史料的真偽鑒別。網絡平臺為這些資料的傳播提供了天然平臺,但也對網民的學習能力提出巨大考驗。
第二,作為各種不同觀點、主張、論述彼此競爭的廣場,提供了形式與程序上相對平等的人人參與的平臺。微博、貼吧、論壇、博客構建的綜合平臺,網絡提供了“總有一款適合你”的綜合參與體系。這種討論主要通過“打字”而非“說話”實現,一定程度上“言說”和“行動”彼此結合,帶來了更大的滿足感。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