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一項有關《非營利組織法》的修正法案。法案的核心內容是,從國外獲得資金并且參與政治活動的非營利組織必須以“外國代理人”的身份進行登記。這些組織將被列入特別清冊,必須定期匯報其活動以及領導者名單。據俄媒體報道,這一法案在俄社會上引起廣泛反響,贊成與反對之聲不絕于耳。這與俄當前的政治生態緊密相關。
《非營利組織法》于1996年頒布,它與1994年頒布的《俄羅斯民法》、1995年頒布的《社會聯合組織法》等法律一起統稱為俄羅斯的非政府組織法。此次不是俄政府第一次大規模修改非政府組織法。在獨聯體地區“顏色革命”爆發后不久,俄執政當局就明確表示:西方國家利用非政府組織作掩護,幫助獨聯體國家的反政府組織推翻當地政權。當時在俄境內各類非政府組織中有25%左右受到西方資金的支持。普京堅決反對國外勢力資助俄羅斯社會團體。他強調,俄境內的政治活動應該保持最大限度的透明度,利用國外資助從事政治活動的俄社會組織應該處于國家的監督之下。
此次《非營利組織法》修正案中最主要的變化,是為俄境內非營利組織增加了“外國代理人”這一類別。根據該法案,任何非營利組織只要符合受到境外資助和從事政治活動這兩個特征,均將被列入“外國代理人”類別。一旦被列入“外國代理人”類別,該非營利組織將在司法部履行特別的注冊手續,每半年提交一次資金來源和使用情況報告,并接受其他特別檢查。修正法案一經公布就遭到了西方的指責,對此,俄外交部部長拉夫羅夫明確表示:“代理人”一詞完全是從美國類似法律中借用過來,不是俄羅斯創造的。
人們清晰記得上次法律修改時,普京的執政地位無人撼動,國內民意穩定。但是,當前俄政治生態已有所變化。在2011年的國家杜馬選舉中,統一俄羅斯黨遭受重挫。俄民眾此后的抗議活動已屢見不鮮。這是普京2000年執政以來的新情況。民眾并不是要推翻現政府,主要目的是想讓執政當局聽到他們的意見:一是反對政治壟斷,認為統一俄羅斯黨一黨獨大的政治格局不符合俄羅斯發展的需求;二是反對政治腐敗,認為官僚集權的政治體制對政治生態和創新發展道路都是一種消極負面的因素;三是反對普京團隊的穩定結構,認為這會導致政治精英的流動性不強,削弱政治參與的廣泛度。
俄執政當局對非政府組織的嚴格控制,與其政治生態的變化密切相關。不僅如此,實際上為了應對民意的變化,在再次當選總統后,普京政權已經推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的舉措。對非政府組織加強管理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從對包括非政府組織管理在內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分析來看,普京依然牢牢控制俄政治發展進程。但是,俄羅斯的政治生態已經發生了變化,中產階級的崛起,公民社會意識的覺醒,社會情緒的變化,以及體制外反對派的重大影響都在考驗普京政權。因此,此次對《非營利組織法》的修改,能否發揮6年前的作用,值得繼續關注。
《非營利組織法》的修改之所以引起強烈反應,從根本上來說,體現了俄羅斯內外對于以下問題的共同關注: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俄羅斯將走向何方?是“融入西方”還是“從民主倒退,走向獨裁”?俄羅斯的回答是:俄羅斯是主權的和民主的國家。它既不是過去的蘇聯,也不是上世紀90年代的俄羅斯。蘇聯有主權,但是沒有民主;90年代的俄羅斯有民主,但是國家散失了主權。圍繞《非營利組織法》的政治角逐,實際上就是這一根本問題的反映。(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 龐大鵬)
[ 責任編輯: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