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爭霸懸念迭出、俄羅斯首次退出三甲、群雄并起瓜分獎牌……奧運格局在倫敦被重新洗牌。
中美爭霸將延續 “超級霸主”時代一去難返
中美爭霸的熱點從賽前延續到本屆賽會的尾聲階段。最終美國以46枚金牌和104枚獎牌回歸雙榜榜首,中國以38枚金牌和87枚獎牌位居次席。
盡管在金牌數上中美之間有8枚的差距,但中美爭霸的懸念卻延續了整個賽事的絕大部分時間。在倫敦奧運的第12天,中國金牌數還以36:34領先美國。
因為戰爭的緣故,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116年的歷史上,共舉辦了27屆奧運會,美國僅因為抵制前蘇聯而缺席了1980年的第22屆莫斯科奧運會。在所參加的26屆奧運會中,美國除了在19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會和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上名列金牌榜第三外,其余24屆均居前兩位,并占據了其中15屆奧運會的金牌榜榜首。
在前蘇聯進入奧運會后和中國重返奧運大家庭之前,美蘇對決成為奧運爭霸的主旋律,但中國的加入,對這一格局進行了顛覆性的改寫。
在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上,中國獲32枚金牌躍居金牌榜次席,首次與獲得36金的美國形成抗衡局面,并終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以51枚金牌數首次占領金牌榜榜首之位。
如果說在8年前的雅典奧運,中國只是一次挑戰美國“霸權”的嘗試,4年前的北京奧運是借助東道主優勢的話,本屆奧運會上的中美抗衡,則是真正意義上的強者對話。連美國人也無法否認,中國正成為他們在國際體壇最重要的對手,如《今日美國》所言,中國運動員已經成為美國延續體壇統治地位的最大威脅。
誠然中國與美國之間,無論獎牌的數量還是質量均有差距,但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也相應具有較多的體育人才。經濟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強盛,也為中國體育帶來更多的投入和發展機遇。而在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的目標下,中國必定更加重視人才培養的寬度與厚度,這都預示著中國體育在未來還有相當大的上升空間,中美抗衡的局面必將取代“超級霸主”時代,而成為未來賽事的主宰。
俄羅斯退出三甲 東山再起值得期待
前蘇聯自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首次參賽后,就將奧運格局改寫為美蘇對壘。在隨后的半個多世紀里,前蘇聯代表團一直穩居第一集團,并成為7屆奧運會的領頭羊。前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代表團的整體實力雖有所削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其金牌總數仍然穩定在三甲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