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將于11月6日舉行,而在10月,美國201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將正式出臺,媒體分析預測美國的貧困人口將攀升至15.7%的水平,創下45年來的新高。甚至在2014年前,這一比例將一直處在15%到16%的高位區間。在關鍵階段拋出的這枚“重磅炸彈”,無疑會成為影響選情的一大變數
從悠閑度假到領補助度日
美聯社在7月22日的一則報道中指出,2011年的美國貧困人口比例可能升至15.7%,從而創下45年來的最高紀錄。美聯社是對10多位經濟學家、智庫專家和相關學者進行調查訪問,并結合布魯金斯學會的資料和國會研究部的報告,綜合得出的上述結論。
報道指出,美國的貧困人口比例將由2010年的15.1%,大幅升至2011年15.7%。在失業工人、郊區家庭和社會底層中,貧困人口規模的擴大尤其迅速。
“小時候,我每個夏天都會到夏威夷度假。但現在我卻在這里靠領取補助度日,因為在家鄉謀個生計太困難了。”來自科羅拉多州的27歲姑娘羅拉·弗里茨有些靦腆地說,“這種狀況的轉變,真讓人難以適應。”
弗里茨成長于丹佛郊外的一個富有家庭,但房產泡沫的破滅使她父母損失了一大筆錢,50萬美元的房產更成為家庭的重負。父母不得不去領取食品券過日子,弗里茨的大學夢想也消散無蹤。
弗里茨轉而“棄筆從戎”尋找出路,卻在軍隊的初期訓練中受傷退出。她現在依靠殘障人士補貼養家,并撫養一個幾個月大的女兒。因為房地產市場不景氣,25歲的丈夫加瑞特很難找到庭院設計師的工作,只能領到一點微薄的失業補助。每個月,小倆口都要為650美元的房租發愁。
在2010年的人口調查中,稅前年收入低于22314美元的四口之家,以及稅前個人收入少于11139美元的人,都被歸為“貧困人口”。
專家預計,美國2011年的貧困人口為4700萬,占總人口的六分之一。
過去30年間,美國的貧困人口比例在1983年曾達到15.2%的高點,而2011年的數據將成為新的峰值。
貧困比例近年將處高位
1959年,美國政府首次開始統計貧困數字,當年的貧困人口比例為驚人的22.4%。1964年,林登·約翰遜總統發起“挑戰貧困”的政策,“醫療補助”和“醫療保險”等社會福利舉措應運而生。
經過數年努力,1966年的美國貧困人口比例首度降至15%以下,1973年更達到11.1%的低點。進入上世紀90年代,美國度過了一段經濟繁榮時期。
有人將美國貧困人口的擴大,歸因于社會福利制度的膨脹,但專家對此不予認同。“現在的情況不是社會福利的問題,而是我們在經濟層面有著許多深層的問題。”喬治敦大學“貧困、不平等和公共政策中心”主任彼得·愛德曼說。
愛德曼認為,近來的經濟衰退是一大原因,但經濟領域發生的全球化、自動化、外包趨勢、移民政策和缺少工會組織等都有影響,中等家庭的收入因此不斷“縮水”。
愛德曼表示:“我不想說我們正回歸60年代,因為我們面臨的問題有很大不同。現在的問題是低薪工作浪潮的蔓延,拉低了民眾的收入水平,而且這股浪潮不會輕易退去。”
貧困狀況與就業形勢息息相關,盡管美國的失業率從2010年的9.6%,向2011年的8.9%和目前的8.2%回落,但人口中的就業比例卻一直沒有太大變動。失業率的回落,只是意味著失業者在失望之中不再去尋找工作,而是去領取食品券度日。
人口統計學家預計,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美國的貧困人口比例將維持在12.5%的水平以上。而至少在2014年前,這一比例將處在15%到16%的高位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