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民眾在埃及開羅的解放廣場游行示威。埃及首都開羅、亞歷山大等地19日晚再次爆發大規模游行示威活動,要求當局廢除此前發布的補充憲法聲明,撤銷解散議會決定。新華社記者李木子攝
從2010年年底開始,反政府抗議活動在西亞和北非等國家接連發生。在不到2年的時間內,突尼斯、埃及、利比亞和也門政府先后倒臺,而這些國家的人民也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美國《外交政策》雜志(7—8月合刊)刊文,用數字對這場“阿拉伯之春”究竟值不值進行了分析。主要內容如下:
從突尼斯市到薩那市,去年那場為推翻獨裁者而席卷阿拉伯世界的革命激發了全世界的想象力。然而,對于那些擺脫專制枷鎖的民眾而言,這場革命并未切實改善他們的生活。
自由的價值可能無法估量,但所謂的“阿拉伯之春”的真正代價看起來同樣難以計算。有多少人在沖突中死亡或者流離失所?這些國家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水平受到哪些影響?革命讓社會變得多少穩定了?看看下面一組經過認真計算的數字——在埃及、利比亞、也門和敘利亞這四個最動蕩的國家——從動亂開始已有多達50000人死亡。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去年在巴林、埃及、利比亞、敘利亞、突尼斯和也門這些國家,國內生產總值蒸發了大約200億美元,此外,公共財政也損失超過350億美元。
但是,每個國家會按照自己的方式估算革命造成的代價。在利比亞,與其他代價相比,因內戰導致的死亡人數明顯更令人震驚。而對一般埃及人來說,日益加劇的政治緊張局勢和衰退的經濟帶來的損失,要超過示威者和安全部隊之間的暴力沖突。早在“阿拉伯之春”之前,也門已經踏上了國家衰退和經濟崩潰的道路,事實上所有的指標都是消極的,讓人擔憂,而抗議運動的好處還沒有在任何具體方式上體現出來。在敘利亞,目前這里只有代價——包括上千人死亡,數以萬計民眾流離失所和已經開始的經濟衰退。至于好處,如果有的話,只能在遙遠的將來實現。因此,這一切值得么?
由于這些戲劇性的轉變還依然在上演,只有占卜者和不誠實的人才能給一個自信的結論。盡管利比亞國內持續暴力和混亂的局面,不過幾乎沒有人會懷念卡扎菲。在埃及同樣如此,只有前政權的殘余勢力才會渴望重回穆巴拉克時代。在這些國家,即便付出了很高代價,大多人仍然認為革命是值得的——至少從目前來看。對也門來說,答案要復雜很多,接連不斷的危機,導致很難梳理清楚動亂在哪里開始,怎樣才能結束。
而談到敘利亞的狀況,很可能為那些認為革命“不值得”的人們提供了最大的支持。抗議運動,和保護抗議運動而引發的暴亂一樣,都沒有消失。如果想要推翻巴沙爾政權,就需要付出極高的鮮血和財產代價,現在已是明擺的事實。但是血腥的鎮壓,迫使大量的敘利亞人考慮除巴沙爾之外,其他人會是更適合的替代者。
埃及
死亡人數:根據政府的數字,在去年年初三個星期的騷亂中,至少有846人死亡。隨后的幾個月中,至少還有150人在街頭暴力沖突中死亡。
經濟成本:在2010年增長5%后,埃及的國內生產總值在2011年增長不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