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周期性制造中國軍力話題
中國民間軍力報告“主動反問”
本月,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發布了《2011美國軍力評估報告(民間版)》、《2011日本軍力評估報告(民間版)》。作為來自中國民間的首批國別軍力評估報告,一經發布,立即引起國內外關注。發布方坦言,兩份報告回應了美日兩國近年來“對中國軍力發展的品頭論足”。
這幾年,對中國的軍力評估已然成為一些西方國家的周期性話題。令人費解的是,中國的軍力時而被高估渲染成“中國威脅”,時而又被貶低至“毫無實力”。這些自相矛盾的論調凸顯出西方國家在看待中國軍力發展問題上的復雜心態。
此次中國國內民間智庫發聲,變“被動應答”為“主動反問”,傳遞出的是一種來自民間中國的態度:增信釋疑、積累共識、減少誤判。正如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羅援所說,“互尊互信是前提,準確、客觀、公正的聲音,才能增進國家之間、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
西方對中國軍力“沒人說得清”
冷戰結束后,以美國、日本為代表的一些西方國家總會進行各種各樣的軍力評估,被列為軍力評估的對象,主要是其認為的“競爭對手”。作為新興的發展中大國,中國自然難逃其關注
美國軍方智庫對中國國防和軍隊有不少研究成果,集中體現在國防部長每年向美國國會提交的《中國軍力評估報告》,內容通常涉及中國軍事戰略、中國軍隊現代化發展、臺海安全、中美軍事交流等多項內容。迄今為止,該報告已提交了11份。這十年來,中國的軍費開支、臺海軍事平衡、大陸導彈部署、中國航母試航等等,不時出現在這份報告中,貫穿其中的基調,依然是一開始就確立的“中國威脅論”。
實際上,西方國家對中國軍力的評估,常常自相矛盾。2012年4月7日的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刊文指出,至少30年內,中國軍力還都是條“紙龍”;而就在兩天前,美國國會下屬的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發布報告稱,過去10年來,在中國的“戰略性欺騙”下,美國“非常錯誤地”低估了中國的軍事發展。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曾預測,到2020年中國就能阻止美國進入“第一島鏈”。身處如此紛擾的輿論場,要判定中國的軍力究竟是被高估還是被低估?沒人說得清。
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甚至“檢討”對中國軍力發展的誤判,“如果當時美國專家里有更多懂中文的人,他們完全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國軍事發展的實際情況”。
當然,渲染“中國威脅論”的基調還是占據著主要部分。在一些西方國家的防衛白皮書里,中國軍力幾乎成為周期性話題。
以日本為例,日本防衛白皮書最早于1970年出版,間隔6年后于1976年再次發行,之后形成制度,每年發布一次,分析周邊安全局勢并闡述防衛政策。但這幾年,涉及中國的表述在日本的防衛白皮書中所占篇幅越來越大。如日本政府在2010年度的白皮書中指出“中國的海洋活動趨于活躍”,而2011年則首次使用了“擴大”、“常態化”等新的措辭,渲染中國海上新威脅,足以看出日本政府對中國的“警戒感”在增強。用軍事評論員張召忠的話來說,“這不像是一個防衛白皮書,倒像是一個威脅評估報告”。
美國智庫報告多在幫軍方賺錢
對于軍方的決策,美國的民間智庫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終究不要忘了,美國民間智庫的目標是通過一定的運作模式,使其研究結果進入決策層,影響政策結果。無“皇糧”可吃,民間智庫的運行資金主要依靠項目收入,與軍方主要遵循商業運行規則
根據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預測描繪的中國軍力今后10年的發展“藍圖”,中國將擁有60多艘隱形常規潛艇、至少6艘核潛艇、隱形載人戰斗機和無人戰斗機、像美國一樣以航母為主的海上力量,以及太空戰和網絡戰實力。該中心認為,到2020年,中國將擁有不讓美國航母和戰機在“第一島鏈”以內行動的威懾力。
美軍擁有十分強大功能的情報偵察網,手頭上多多少少還是掌握有相當的數據材料,不過,這些高度機密的信息,五角大樓并不會將其作為評估中國軍力的核心材料。于是,寫作班子很大程度上借助報刊、廣播、電視和網絡等公開渠道獲取數據材料,包括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有關講話以及人民解放軍各級軍官、學者的談話和論著,此外,還有各思想庫和媒體發表的研究成果和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