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21日,北約峰會在美國芝加哥舉行。這次峰會是在歐洲債務危機尚未根本緩解、美國又明確宣布將其全球戰略重點從歐洲移往亞太地區的背景下召開的,峰會將討論在歐洲建立導彈防御系統、北約從阿富汗撤軍等事項,凸顯這個以美歐同盟為基礎的軍事組織在新形勢下的尷尬處境。俄羅斯新總統普京拒絕赴美出席北約—俄羅斯理事會峰會,迫使峰會取消,更使這次由奧巴馬總統主持召開的北約峰會黯然失色。
成立于1949年的北約,純屬美蘇冷戰的產物。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華約解散,北約本無繼續存在的必要。可是,出于一己私利,美國卻千方百計地尋找借口來強化北約,將其打造成服務于美國稱霸全球戰略的工具。從近20年的實際情況看,美國主要賦予北約三項職能:一是控制歐洲,維系美國在歐洲的主導權;二是蠶食、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擴展美國勢力范圍;三是顛覆一些主權國家,實現政權更迭。這些年,北約先后在塞爾維亞、阿富汗和利比亞發動軍事行動,就是例證。
然而,對于美國為北約在冷戰后年代做出的新定位,歐洲盟國并不認同。尤其是隨著美歐力量對比變化,雙方把維護自身利益放在首位,“面對共同敵人”這一美歐同盟的粘合劑日趨消失的情況下,雙方圍繞北約定位的矛盾越來越難以調和。對美國企圖繼續主導歐洲事務,歐洲國家本不情愿,尤其是美國全球戰略重點從歐洲轉移后,它們更加不愿接受。對擠壓俄戰略空間,美歐雙方雖有一定共同利益,但歐洲國家不愿以犧牲自身利益為代價。至于美企圖將北約打造成“全球性”軍事組織,歐洲國家更是明顯反對。先是由于德、法反對,美國無法以北約名義入侵伊拉克;接著北約被迫從美國手中接過阿富汗戰爭指揮權后,德、法等眾多歐洲國家始終無意投入太多兵力。在美國宣布2014年底前從阿撤軍計劃后,其他北約成員國更是一個個地急于脫身。在英法挑頭、美國背后操控下,北約以軍事手段推翻卡扎菲政權,德國、波蘭等多數歐洲國家拒絕介入。圍繞敘利亞局勢,無論德國等歐洲國家還是北約秘書長從一開始就明確表示不會動武。從這中間的變化中可以看出,美國想把北約改造成由其主導的“全球性”軍事組織的“夢想”很難實現。當美國將戰略重點從歐洲轉移,撤走相當一部分軍力,即“歐盟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來做”的情況下,美國更沒有理由期待歐洲盟國再追隨美國去歐洲境外“討伐征戰”。
冷戰結束后,歐洲國家普遍不愿重新卷入戰爭,為集中力量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紛紛削減軍費開支。這成了北約難以發揮美國期待的作用的一個重大掣肘。據統計,歐洲國家在北約軍事開支中所占比重從34%下降到如今的21%。除美國外,北約28個成員國中間只有4國(英、法、希臘、阿爾巴尼亞)的軍備開支達到北約規定的占GDP2%的水平。為應對這一窘境,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提出“靈巧防衛”的主張,也就是各國將軍事設備和能力“集中使用”,共同分享。然而利比亞戰爭表明,這根本行不通。對于歐洲盟國軍事能力下降和所謂“非軍事化”傾向,美國一再施壓,前國防部長蓋茨曾公開抨擊“非軍事化”傾向為“本世紀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一大障礙”。但當歐洲各國正為擺脫債務危機焦頭爛額的關頭,美國這樣做也是枉然,只會激發盟國的不滿。
這次北約峰會雖重申加強跨大西洋同盟關系的決心,但難掩北約面臨的既缺少共同戰斗的意志、又沒有足夠軍力的尷尬。在求和平、謀發展已成為世界潮流的形勢下,美國還要堅持早已過時的冷戰思維,繼續利用北約服務其稱霸的戰略,促成北約今日的苦惱,實屬“咎由自取”。(丁原洪 中國前駐歐盟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