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在法國南部城市圖勒,社會黨候選人弗朗索瓦·奧朗德向支持者致意。法國內政部6日晚公布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社會黨候選人弗朗索瓦·奧朗德在當天舉行的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獲得51.05%的有效選票,戰勝現任總統、右翼政黨人民運動聯盟候選人尼古拉·薩科齊,當選新一任總統。新華社記者高靜攝
法國總統選舉結果6日出爐,左翼社會黨候選人奧朗德擊敗現任總統薩科齊當選總統。
社會黨歷史性地實現二戰后的第二次執政,預示法國政治“向左轉”。作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法國政壇這一變化寓意深遠。
近年來,法國經濟受到全球化和金融危機沖擊,增長放緩,失業率高企,全球競爭力下降。奧朗德最終取勝,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針對民眾對法國經濟和社會現狀的不滿情緒,高舉社會公正大旗,就選民最為關心的就業和購買力問題,提出一系列“看上去很美”的主張,如提高最低工資、重振法國制造、注重中小企業發展、針對大企業和富人增稅等。
某種角度上可以說,奧朗德成功利用法國民眾“反緊縮”的心理贏得了總統選舉。但在全球化競爭的挑戰面前,深陷金融危機的法國對于創造出足夠財富為其多年來的高福利買單感到越來越力不從心。如何在全球化競爭中重振法國的活力,同時保持民眾維護的高福利制度,是擺在奧朗德面前的一大難題。
歐元區前腳剛剛通過加強財政紀律平復市場動蕩,堅持左派理念的奧朗德后腳上臺。他主張重新審視歐盟今年3月初簽署的“財政契約”,反對由德國主導的長期緊縮政策,希望通過適當增加支出來刺激經濟增長。對其主張的可行性,歐洲,特別是德國,存在不少疑慮。
法德兩國一直是歐洲一體化建設的“軸心”,奧朗德上臺后會否聯合歐洲左翼勢力,針對久拖不決的歐債危機提出新應對方案,因此引發歐洲和世界的極大關注。德國總理默克爾曾表示,歐盟“財政契約”不容重新談判,德國內部和歐洲央行已提出緊縮和增長并行的主張,未來法德除了密切合作之外別無他路。
法國總統選舉雖然是法國國內選舉,但放在當今世界全球化競爭激烈和歐洲債務危機纏綿的大背景下,有牽一發而動全局的影響。(記者 應強 李明 駱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