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本報記者宰飛在紐約基辛格辦公室與基辛格的合影
中美關系最合適的標簽與其說是“伙伴”,不如說是 “共同演進”(coevolution)。兩國政策都是出于自身考量,出發點未必始終一致。
兩國的關系需從危機管理轉向共同目標的定義,從戰略矛盾的解決轉向戰略矛盾的避免。隨時間推移,這一目標可以實現。
我們需要在“共同演進”中擴展互信。
首要挑戰是,兩國能否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并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執行外交政策。
中國和美國是新世界秩序中的關鍵因素,如果美中能夠合作,其他國家就能在這一合作體系中找到坐標。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1971年對中國的秘密訪問開啟了中美關系“破冰”的序幕。其后40年,他曾50多次訪問中國,對中國問題的關注和思考從未停止。記者日前在紐約基辛格辦公室對他進行了專訪,聆聽他對兩國關系的高見。
記者:您在新著《論中國》一書中談到“中美走到一起是不可避免的!闭垎柲鸀楹斡写苏摂?
基辛格:因為兩個國家都有各自的需要。對于美國來說,排除一個關鍵國家的外交政策是不現實的。我認為,美中關系產生于地緣歷史及各自需要。不過,兩國關系解凍具體發生在1971年還是1975年,取決于當時的環境。
記者:您如何評價目前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
基辛格:美國外交自古有兩種互相矛盾的態度,一種是理想主義,另一種是現實主義。前者認為美國的價值觀具有普適性,有義務向全世界推廣。后者認為原則的施行必須與世推移,外交政策不可逾越國家能力所及。
我認為,奧巴馬的對華政策是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奧巴馬延續了尼克松樹立起來的傳統。尼克松政府對華政策為其后各屆總統所繼承,他們對歷屆中國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基本一致的。